首页 理论教育守先待后:传承抗洪救灾精神

守先待后:传承抗洪救灾精神

【摘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英雄高建成、李长志到广大民众,他们的内心世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次抗洪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弘扬。尤其是“仁爱”的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义利观、公私观、生死观,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这表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仁爱观、义利观、公私观和生死观,仍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生命力。

抗洪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展示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了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英雄高建成、李长志到广大民众,他们的内心世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次抗洪实践中得到极大的弘扬。尤其是“仁爱”的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的义利观、公私观、生死观,造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首先,孔子仁道的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是以爱人、关心人、尊重人为前提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情心、正义感,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我们扩充这些善端,把内在的“良知”实现出来,就会丰富我们的人生,造成一个理想的世界。仁道、仁爱的心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情感基础。有人认为,商品生产、科技竞争之中,无仁爱信义可言。这只是浅薄之见。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社会,一个法治健全的现代社会,需要有不违人性的人道原则的支撑,需要有和谐、关爱、亲情、友情的滋润。我认为,此次大规模的赈济活动、抗灾救民于水火的活动,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启导了人们的仁爱之心,震撼了人们被尘世喧嚣所麻木了的心灵,活化了、显示了中华人文的仁道精神。它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不是斗争仇恨、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才是人性的真正表现和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的情感。

其次,传统道德价值的义利观、公私观也得到发扬。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义”含有“公正”“应当”“正当”“正义”之意。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讲:“居仁由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就是说,义是行走的正道,是行仁的人实现仁的道路。抗洪军民“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行为谱写了新时代的新的篇章。传统义利观,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人们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作出道德的选择还是非道德的选择,恰恰是对人的最大考验。“以义为本,义利双行”的合理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原则,值得我们重视。

再次,抗洪英雄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极大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我国传统志士仁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给我们上了生动、深刻的生死观的一课。他们的道德选择表现了人有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价值,表现了崇高的为民众利益而牺牲的践仁殉道的精神。庄子讲:“死而不亡者寿。”抗洪烈士超越了生死,使有限生命获得永恒、无限的意义。

最后,从这次抗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广大民众心灵中深深地埋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这是我们重建新秩序、新道德的基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理念,活生生地就在我们年轻的战士和普通的农民心里。他们以实际行动不断地实践出来,成就了人格,净化了社会。这表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仁爱观、义利观、公私观和生死观,仍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生命力。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长江日报》,199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