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导性善论、仁政说,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2023-08-07
同学们学习“中国哲学史”课程,我有幸给大家上课,与大家一道切磋琢磨中国智慧。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同学们围绕一家或一本原典组织课堂讨论。本次我们讨论孟子哲学,同学们读了原著,写了习作,开展了讨论,又把习作修改后打印成册,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孟子》这部书,是中国文人必读的书。传统社会的文化人,起码要熟读《左传》《史记》《孟子》《庄子》《离骚》,这是人文修养的需要。傅斯年(孟真)先生是真正有见识、有理念、有眼光的教育家,他当台大校长时,要求所有文、法、理、工、农、医等科的大学生必修两门课,大一上学期修《孟子》,下学期修《史记》。可惜今天有这种见识的校长已不多见了。今天是功利主义挂帅的时代,一切都巴不得立竿见影,殊不知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人,是需要心灵的浸润与养育的。灵性的消解或钝化是人的生存的大危机。一切事体,一切学科,都要求急功近利,恰恰是以牺牲人类、族类、团体和个体的长远价值和多种潜力为代价的。即使讲功利,然长远的、子孙后代的功利却鲜有人考虑。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孟子在当世与后世都被人目为迂阔者,但孟子的光辉却从未被掩蔽过。一个健康的社会,其实是需要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人,保持距离,反思并批评当下。对现代化、全球化,我亦作如是观。
孟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从人的情感——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出发的。人的道德直觉,道德当担,当下直接的正义冲动,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利的目的。你内心有一个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和绝对命令,使你不假思索地去做。人作为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下命令,自己支配自己。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良心本心是上天赋予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孟子指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意识,源于本心,只是人们常常不能自己体认良心本心,因此常常需要反躬自问,自省自己的良心本心。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这里所说的我所具备了一切,不是指外在的事物、功名,而是说道德的根据在自己,元无少欠,一切具备。在道德精神的层面上,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道德的自由是最高的自由,不受外在力量的左右,因为道德的行为总是自我命令的结果。反躬自问,切己自反,自己觉识到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天人,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充分扩张善心,就能体知这一本性,也就可以体验天道,懂得天命。保持本心,培养本性,才能事奉上天。无论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们都悉心修养身心,善待天命,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孟子把心、性、天统一了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孟子的性善之善,是超越层面的善,是无对待的善,是超出经验层次之善恶对待的。换句话说,此善不与恶对。孟子当然清楚人在事实经验上的恶行,对杀人盈城盈野等予以批判,但他肯定天赋的善性,力图将它诱导、扩充出来。
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前提的。正因为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他把道德仁义推行到社会、国家的治理之中。他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推恩原则,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以暴力强迫百姓,而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爱护百姓,指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因此,仁政首先要养民、富民、为民制产,安顿百姓的生活。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是次要的,国君是更次要的。君有过错,臣可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则可推翻他。残暴的君主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起来诛杀他。这是孟子思想中可贵的民主性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资源。专制帝王朱元璋当皇帝,害怕《孟子》,下令删孟,一度删掉了令专制帝王胆战心惊的文字。
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和节操。每每向诸侯进言,他从不把诸侯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决不被那些“大人”的权势所吓倒。他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的气概。他引曾子的话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有着自由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傲气,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胆识。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德”与“位”的矛盾学说,举起了“以德抗位”的旗帜,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极大的影响。
他有“天爵”“人爵”的区分:“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天爵是在价值世界里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人爵只是世俗的功名利禄。天爵作为精神世界里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尊严,操之在己,求则得之,不可剥夺。因此,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孟子认为,道德原则或精神理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依赖他人赐予的,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良贵”。别人给你的贵位不是“良贵”,别人可以给你,他也可以夺去;“良贵”是自身具有的,是不可让渡的。
孟子还创造了“浩然之气”的名词。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保养了这些道德情感,恢复四端之心,使这些气来配合道义。这样,面对任何安危荣辱、突然事变,就无所惧,无所疑,能当担大任而不动心。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气,也是我们生而有的气,只要不人为地伤害它,而善于保养它,就能合乎道义,辅助道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存心”“养气”“求放心”的修养方法。他本人正是傲然屹立的人格形象。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仁道精神。在生死与道德发生冲突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种冲突,实质上是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德性尊严之间的冲突。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仁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在利益和仁义发生冲突时,孟子主张把“仁义”放在首位,提倡先义后利。他主张做官要“求之有道”,提倡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场合中,选择道德还是非道德,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怎样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终究是自我做主的事。这就是孟子“仁义内在”的要旨。
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做人是很有启发的,熟读它,可以终生受用。
是为序。
郭齐勇
辛巳(2002)年立冬日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导性善论、仁政说,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2023-08-07
孟子性善论是在天下纷纷言性的整体氛围下产生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学术渊源。孟子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性善论可以说是孔子仁道原则的深化,是“性相近”与“仁者爱人”的结合与发展。于是,子思的作品和基本思想得到确证,思孟学派的存在也得到证实,这对清晰认识孟子的思想渊源有重大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放心地到《礼记·中庸》里寻找孟子思想的源头。性善论一方面来自儒家道统的承续和演化,另一方面也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
2023-11-24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首先,为了凸显人性论即善本论的思想,李光地指出性“皆以在人者为言也”,从而把禽兽及其他物类排除在外。因此,“圣门言性”,确实是以人言。李光地认为,虽然程朱言性“包物言之”,但最后落脚点仍在人。李光地认为程朱言性,虽与子思、孟子之意有详略,但都认为人性本善,“其为明性一也”。“继”者,流行继续之意,继者即继承也。另外,李光地对“善”为什么是“孟子言人性善是也”也作出了回答。......
2023-10-31
所以孟子的功绩不是创造人性善,而是明确人性善,并把它置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地位。主张人性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征。性善是儒家的思想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碰,荀子尝试了一下,便被认为理论上丧失大节。上帝是最高的善,所以人在本性上也是善的。阳为主,阴为副,所以善起着主导作用,恶处于从属地位。在人性的这两个部分中,天地之性是本,气质之性是末。......
2023-10-22
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2023-11-22
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2023-11-28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