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全新的死亡观,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但是,真正深邃的所谓死亡意识,不仅仅是理性的,尤其是辩证的。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生与死矛盾运动的观念,尤其是对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的颂扬,克服了近代生死二元对峙的局限性,是真正打开死亡之谜的钥匙。可见,死亡在黑格尔那里是一种扬弃,是精神的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取消与保存的统一,分裂与和解的统一。在自我否定的驱动下,死亡意识向生命意识升华。......
2023-07-25
在全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处于更新和嬗变之际,电视系列片《河殇》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看了《河殇》,就好像听了一位热血青年的演讲,快人快语,抨击、针砭积弊和时弊,很痛快,很解恨。但是,冷静下来一想,《河殇》的文化反思,视角似乎太单一了。
第一,一元论式,单向思维。借用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的话来说,这是用传统的一元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论式来反传统。中华六千年文明延续至今而且仍在发展,并未像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那样夭折,也未像西方文明那样经常中断。任何文明,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也有一些过去看来是辉煌的而现在看来恰恰是有毛病的质素。我们不能因为近几百年中国文化落伍,就从源头开始全盘否定它的历史贡献和它在今天及未来具有的多元价值。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实际上,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的知识精英并没有实行过全盘的反传统,恰恰相反,当拿破仑的马队把法国启蒙学者的理性、自由、民主、正义、真理等“普遍价值”带到保守的德国时,德国的知识精英一方面在吸纳“普遍价值”,另一方面又提出“民族精神”来保卫德意志文化传统,如启蒙哲学和浪漫主义作家赫尔德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中国的思想界,远的不说,五四时代第一流的思想家胡适、陈独秀等,却不是这样,不是排除传统中的僵死的东西,以传统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实行创造性的转化,而是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全盘反传统。但事实证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斩不断,理还乱”的。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生是多源的,发展是多向的,存在是多样的。黄河中游文明不能涵盖整个中华文明,至于说什么中华文化从来都是一元的、封闭的,中国传统科技是所谓畸形的、“大一统”的,这样的全称判断,有多少文化史和科技史的根据呢?
第二,殊共关系,未能厘清。世界诸文明的发展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它的特殊性;或者说,有它的时代性,也有它的民族性。我们学习西方,是学习那些寓于西方各民族文化在近代的多样发展中的普遍的东西,共相的东西,如工业化、科学、民主等,而不是学习西方各民族文化在长时间形成的特殊的历史形态、民族个性。中国在近代挨打,中国的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政治的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归咎于黄河、黄土、长城、龙等。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无法选择的。如果姑且同意《河殇》编导以黄色和蔚蓝色分别代表中华和西方文化的特殊性,那么,这个内在的特质即使在几千年以后也是抹不掉的,黄色也不能变成蔚蓝色,反之亦然。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不能超越商品生产阶段,必须对我们的干部和整个国民补科学、民主等启蒙文化的课,这些主张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的素质和特殊的价值。社会系统的演变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因素同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决不是相同的,这就是要通过韧性的战斗、艰苦的摸索。
第三,大小传统,尚须分疏。《河殇》半是对时弊的谤文,半是对传统的挽歌。它的成功在于贬斥今天国民生活的落后面、阴暗面,而不在于反思传统的历史文化。甚至可以说,在后一方面恰恰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没有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体认、批判传统。有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文革和刘少奇的悲剧,经济贫困,以及今天知识分子地位下降、教育危机,官商勾结毒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等,主要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似不必由古人代今人受过,把什么都推到传统文化上,减轻了我们的责任。几千年的大传统与全盘苏化以来的小传统,尚须分析,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
总之,在传统与现代、共相与殊相、历史与现实等问题上,《河殇》并不是无可挑剔的。卡西尔说,我们要将“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化为“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这就需要以健康的文化心态和恢弘的气度对西方、同时也对中国进行深层的文化观照,需要有多维的参照,多方位的视角和冷静、透辟、具体的分析。
【注释】
[1]本文原载于《长江日报》,1988-09-03。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人类全新的死亡观,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但是,真正深邃的所谓死亡意识,不仅仅是理性的,尤其是辩证的。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生与死矛盾运动的观念,尤其是对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的颂扬,克服了近代生死二元对峙的局限性,是真正打开死亡之谜的钥匙。可见,死亡在黑格尔那里是一种扬弃,是精神的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取消与保存的统一,分裂与和解的统一。在自我否定的驱动下,死亡意识向生命意识升华。......
2023-07-25
换言之,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或生命体验、濒死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一般“死亡学”中包含的大量的具体文化门类、具体科学所研讨的诸如丧葬祭祀方式、死刑、死亡税、核污染及死亡过程理论等有关死亡的形而下的问题,不构成死亡哲学的对象。当然各种宗教文化包罗的内容致广大、尽精微,其中关于死亡的形上学层面,既是宗教学的最高问题,也是死亡哲学的研究对象。......
2023-07-25
“平常心”即与众生现实日常生活相联系。保持这一自然的平常心,则“触类是道”。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于向外攀缘,使平常心受到“污染”或异化,丧失了自我。解脱要靠自己,靠“自悟”。寓出世于世间,在现实中求得解脱,正是中国佛教的特点。[2]佛学在中国不断与儒学合流,其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不断互补互动,并未绝对对立起来。......
2023-07-25
公众参与专项规划环评的基本程序如下:公众可以在有关信息公开后,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按照有关公告要求的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评价机构、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提交书面意见。同日,市环保局委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该工程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同年8月6日,市环保局经审查认为,电力公司提交的《环评报告》符合相关要求,拟做出批准决定,遂在“上海环境网”就该工程拟批准情况进行公示。......
2023-11-23
大学精神主要是靠大学师生,特别是教授们承载与传扬的。教育的产业化或变相的产业化,创收压力,卖文凭与变相的卖文凭,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与限制,是大学风气变坏和大学精神沦丧的重要原因。以上也是大学人文精神沦丧的主要原因。大学人文教育被政治教育取代或成为附庸,又被专业教育挤压或掩蔽。《四书》理当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教材,其中饱含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理念与做人......
2023-07-25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恩师李德永先生于2009年7月21日18时2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少年李德永曾得到郭沫若的接引。萧萐父、李锦全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自1982年、1983年出版问世以来,先后印行约十三万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德永先生是该教材先秦编、宋明编的统稿人,不仅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不少内容,又下力修订甚至重写了其中的另一些内容。......
2023-07-25
今天,我国大陆地区的民间生活更加多元化了。“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代消化了的外来文化。国学的再发现,并不是复古,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价值观念能更多地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之中。国学之一的儒家思想与制度也可以参与当代的制度安排与秩序设计中,例如“礼”之中就有不少,可以转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