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发表了周晓明、昌切、王又平、邓晓芒四先生批评所谓“新保守主义”的文章,区区拜读之后,未敢苟同,特应编辑先生之约,撰小文就教于四先生和读者诸君。邓君说从五四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到鲁迅”“以自身为标本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精神”。......
2023-07-25
新年、新世纪、新千年即将到来。人们的论域集中在一个“新”字上。趋时更新,其实正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人们展望着下一世纪、下一千年的美丽图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想回顾一下过去:回溯上一千年,正当北宋前期。北宋时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属一流。在哲学思想上,从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起,推尊儒家道统,开启了消化佛、道,重建中华文化思想的运动。在“复兴”与“造道”的旗帜下,继起者周敦颐、邵雍、司马光、张载、王安石、二程、三苏等,在政治改革、教育师道、经史博古与文章子集之学的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建树,尔后更有朱熹与陆、王,从心性之学等方面,复兴、挺立了中国文化的神髓!再向上回溯,在距今2500年前,正当轴心文明时代,我国孔子、老子、墨子奠定了中国思想的基本架构,创造了不同于希腊、埃及、印度文明的“中国哲学的突破”,尔后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兴起,成就了中华灿烂的思想文化之面貌。
往后看是很有必要的。惟其如此,才能知道今天“新”在何处?才能补充光往前看的不足。新旧之间、古今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挥之不去,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趋新之外,还要守成!我们要珍视自家的精神文化资源。世纪交替之际,我们真正需要潜下心来细细地而不是浮躁地引进外来文化,朴实地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多翻译一些外国古今思想家的经典;同时,也需要潜沉下来体验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真正以平等心与古代思想家作心灵的沟通,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经子之学中蕴藏的“原教旨”,其间有可供滋养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传统经典给予人们的人文陶养和安身立命的终极信念,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可以作为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建议忙碌的现代人不妨拨冗读一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书五经和老庄玄禅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需要一代一代承传下去的瑰宝。在承传、守成之中,当然有创造性的转化和扬弃,这亦是趋新。
【注释】
[1]本文原载于《深圳特区报》,2000-01-01。
有关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的文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发表了周晓明、昌切、王又平、邓晓芒四先生批评所谓“新保守主义”的文章,区区拜读之后,未敢苟同,特应编辑先生之约,撰小文就教于四先生和读者诸君。邓君说从五四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到鲁迅”“以自身为标本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精神”。......
2023-07-25
贵刊复刊以降,国势渐强,贵省学人不失时机地弘扬人文精神,再植灵根,面向全国与世界,努力使贵刊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阵地。在船山学的国际化推展方面,在新的时代集中海内外学者的智慧,重新发掘船山学的多面相方面,希望贵刊继续发挥中枢的作用。船山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代一代的学术新人。[1]本文原载于《船山学刊》,2005。......
2023-07-25
批评王、李“生于乱世不当其乱,一个投水,一个出家,最终还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弟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投水”二字欠雅训,似宜用“自沉”。至若说到王静安先生之投昆明湖,亦未可以“自己限制了自己”相讥。实际上,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是把“生与死”“出世与入世”都打通了的。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入世也好、出世也好,目的只有一个:捍卫人之尊严,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这样一个安心立命之道。......
2023-07-25
我现在最为欣赏的四个字是“守先待后”。守住民族精神的根本,守住知识分子的气节、操守、良知,守住做人和为学的本分,守住老一辈学问家和哲学家严谨、正直的为人为学之道,守住先圣先贤的绝学,在守之中争取有所创获,以待来贤,以俟解人,或许正是社会、历史、民族、文化赋予我等的使命。......
2023-07-25
教授们批评校方目前推崇的是权力、财富教育,有违哈佛的理念与传统。美国每一所高校,哪怕只有一千学生规模的小小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办得很有特色与个性,并努力使之保持、传承下去。武汉大学区别于别的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
2023-07-25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对生命、生活、人生的道路、目的、意义、价值诸问题的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根本的态度。人生观虽然是人对人生的反思,然而却不是人们在头脑里凭空、任意产生的。正确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现实必然性的反映和表现,错误的人生观是对这一过程的虚幻或歪曲的反映和表现。人生观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是多方面的。......
2023-07-25
正当我们准备赴京出席12月4日开幕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庆祝他九五华诞之际,却传来了他于11月26日撒手人寰的噩耗。当时冯先生耳聪目明,文思敏捷。可以说,冯先生一生的努力,一生的矛盾冲突,乃至引起学界各种各样的议论,盖在于他在寻求这种“适应”时所产生的和谐与错乱。中国知识分子以行道为安,达道为得,以挺立道德人格为安身立命的根据,这在冯先生95岁的一生中得到了印证。......
2023-07-25
谢谢主持人与各位邀请我出席武汉大学博士后第十一场学术论坛,聆听文碧方副教授《〈新民说〉发表百年后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及崔涛博士等三位同人的提问与小文的答辩,给人启迪良多。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的时候,中国积贫积弱,欧风美雨,坚船利炮,列强宰割,中国社会解体,中国文化处于危机之中。“文化决定论”成为思维定势,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了替罪羊。清末民初以来,对自家文明传统的非理性的践踏、毁辱成为主潮。......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