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趋新守成:文化与人生随笔

趋新守成:文化与人生随笔

【摘要】:新年、新世纪、新千年即将到来。人们的论域集中在一个“新”字上。趋时更新,其实正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人们展望着下一世纪、下一千年的美丽图景。惟其如此,才能知道今天“新”在何处?新旧之间、古今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挥之不去,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趋新之外,还要守成!在承传、守成之中,当然有创造性的转化和扬弃,这亦是趋新。[1]本文原载于《深圳特区报》,2000-01-01。

新年、新世纪、新千年即将到来。人们的论域集中在一个“新”字上。趋时更新,其实正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人们展望着下一世纪、下一千年的美丽图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想回顾一下过去:回溯上一千年,正当北宋前期。北宋时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属一流。在哲学思想上,从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起,推尊儒家道统,开启了消化佛、道,重建中华文化思想的运动。在“复兴”与“造道”的旗帜下,继起者周敦颐、邵雍、司马光张载王安石二程、三苏等,在政治改革、教育师道、经史博古与文章子集之学的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建树,尔后更有朱熹与陆、王,从心性之学等方面,复兴、挺立了中国文化的神髓!再向上回溯,在距今2500年前,正当轴心文明时代,我国孔子、老子、墨子奠定了中国思想的基本架构,创造了不同于希腊、埃及、印度文明的“中国哲学的突破”,尔后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兴起,成就了中华灿烂的思想文化之面貌。

往后看是很有必要的。惟其如此,才能知道今天“新”在何处?才能补充光往前看的不足。新旧之间、古今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挥之不去,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趋新之外,还要守成!我们要珍视自家的精神文化资源。世纪交替之际,我们真正需要潜下心来细细地而不是浮躁地引进外来文化,朴实地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多翻译一些外国古今思想家的经典;同时,也需要潜沉下来体验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真正以平等心与古代思想家作心灵的沟通,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经子之学中蕴藏的“原教旨”,其间有可供滋养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传统经典给予人们的人文陶养和安身立命的终极信念,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可以作为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建议忙碌的现代人不妨拨冗读一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书五经和老庄玄禅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需要一代一代承传下去的瑰宝。在承传、守成之中,当然有创造性的转化和扬弃,这亦是趋新。

【注释】

[1]本文原载于《深圳特区报》,20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