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不同之处主要是提出的角度不同,如有从个体的、相对独立的图书馆实体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有从广义角度出发提出定义的。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数字图书馆依赖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工具和载体的。......
2023-07-25
(一)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理念
信息化环境的形成、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管理必须吸收、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成果,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正成为热潮,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例如美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就是由高校牵头,依托高校技术上的优势,在发展上走的是技术主导型模式。
数字图书馆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将对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得更新观念,确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
1.集成管理理念
集成管理理念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所谓集成是指某一系统或某一系统的核心把若干部分、要素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从管理角度来说,集成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只有构成一个系统的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优势互补的有机体,才能被称为集成。
其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
集成管理可以理解为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系统复杂问题,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方法,是一种能对发展变化做出快速响应的新型管理方式。
而数字图书馆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地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数字图书馆集成管理应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运作的统一与合作。
其一,图书馆内部虽有复杂的分工,但就目标管理体系而言它们应该是一致的、协调的。其二,用户界面是统一的。不管软、硬件平台如何变动,用户均可通过统一的界面检索到所需信息。其三,数据库建设的合作和统一。
数字图书馆在各种信息数据库建设中,除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外,还需要讲求统一、合作。标准的统一和目标的统一是合作的前提。“统一”可以预防重复和浪费,可以避免图书馆“自动化孤岛”的形成,而“合作”则能提高信息生产力和工作效率,进而获取总体效益的提高。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我国不少图书馆竞相发展自己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由于互不沟通,重复组网、重复建库现象严重,使大量冗余的信息重复存储在各馆的系统内。因数据格式、标准体系等的不同,加上信息服务能力的差异,不能实现各馆系统资源共享,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库孤岛”。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业务活动社会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全员协作,形成一个不断更新、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创建一种交互式、立体型网络结构,成员共同在网络中心建立并享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使信息不但可以顺利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纵向传递,还可以进行馆与馆之间的横向传递。这样由成员馆定期向中心馆提供自己的馆藏信息,联机查询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实现图书馆网络联机编目、联机检索等目标,成功实现馆际合作,方便了用户,也节省了资源。与此同时,自动化网络系统避免了各图书馆重复建库与数据库积压的状况,增强了图书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3)形成柔性化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是指导图书馆诸行为的总纲,既制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确立图书馆今后的努力方向。计划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发展战略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刚性,一经制定便难以更改,并且一旦变更所造成的损失也相应较大。
这种刚性战略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采取集成管理,增强发展战略的弹性即战略柔性化,可以满足不同集成对象的要求,达到相互协调、协同并进、整体优化的目的。所以说战略的柔性化是启动数字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必要条件。
2.图书馆理念
信息化环境促进了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而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全球图书馆发展的崭新理念,21 世纪里它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
根据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进,图书馆理念就是把全世界的图书馆看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化图书馆,各类型、各系统乃至各国图书馆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化的图书馆里,各图书馆将分工合作、联合发展,努力实现国际图书馆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用户提供跨时空、跨国界的服务。图书馆理念是在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理念,其主要特性有以下几点。
(1)广泛的社会性。
因为图书馆理念根植于传统图书馆,发端于图书馆的“三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全世界图书馆逐渐而自觉形成的一个理念。同时,它又能指导各国图书馆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有人提出数字图书馆将是一个通过一定的通信网络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各地连接的社会化图书馆。
(2)合作协调性。
在社会化图书馆的大环境下,许多问题需要在部门的协调下,通过多个图书馆的合作和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协作解决。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协调,没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要完成这一项目是不可想象的。
(3)规范标准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正在迅速发展。由于各国体制的不同,管理方法各异,目前各国的各类型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缺乏标准性、规范性和兼容性,给网络化的信息传递造成重重障碍。社会化图书馆需要相互兼容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统一的通信协议,共同融入国际互联网的循环中。
3.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促进图书馆管理全面创新为着眼点,整合和再造图书馆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网络化和检索手段的智能化,为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奠定现代化的管理基础。
(1)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的创新。
管理创新就是要运用企业过程再造管理技术,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再造,带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即指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常规,对业务过程进行彻底地再思考和再设计。图书馆实施业务流程的再造,必须打破原有的业务工作框架,在业务工作程序上有所创新。
1)以馆藏为核心的业务流程重组。随着馆藏重心的变化,应当重新审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并据此重新组织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部门。
2)以管理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现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要求也就越高。系统的管理已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以此为中心重组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3)以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现代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既有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又有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数字资源和通过网上收集整理的网络资源。现代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信息服务,因此要实现以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
(2)管理手段的创新。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传播的重要基地,已成为科学系统链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因此图书馆不仅需要开发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静态文献信息资源,更要注重收集、开发最新产生的即时性和跟踪性的动态信息资源,提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科研型、决策型用户的信息需要。网络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既包括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又包括图书馆以外的各种有价值的虚拟馆藏。计算机联机检索要比手工检索灵活便捷,功能也增加了很多,但其检索途径、检索方法有许多限制,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现代图书馆急需面向用户的智能化的检索系统,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该做好管理手段的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基于颜色、纹理和形状等多特征的图像检索,基于内容分析的多媒体数据的自适应传送和浏览,通过语音导航,使读者在现代化图书馆中遨游。
(二)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图书馆是藏书的主要场所,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图书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及收藏图书资料,以便人们阅览,在当代社会中图书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自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大,在这一背景下使得图书馆的作用大大削弱,其所具有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动力”这句话都是至理名言。图书馆作为人们对知识进行获取的场所,为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资源获取的要求,图书馆应创新管理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数字环境所带来的机遇、挑战。
1.图书馆人事管理体系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所使用的传统管理体系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如今,图书馆工作的主要角色已不再是图书的提供者,而是用户查询的引导者。若图书馆缺乏相关能力,将难以较好地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所以,图书馆需要监督好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技术技能,加强对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训练,将其专业技术技能进行提升。同时,以往的终身制人事管理体系已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环境的要求。
所以,图书馆应全面要求管理人员,包括: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及业务能力等,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人事管理体系加以有效地构建,将人力资源的价值加以充分发挥,从而将图书馆的整体能力进行提升,使得图书馆得到更好地发展。
2.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要能够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就必须确保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并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数字化。所以,图书馆应强化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让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最新的图书馆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加以全面掌握,并重视对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的提升。革新更迭速度加快,信息的传播与获得呈爆炸性增长,创新成为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关图书馆创新与现代管理研究的文章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不同之处主要是提出的角度不同,如有从个体的、相对独立的图书馆实体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有从广义角度出发提出定义的。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数字图书馆依赖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工具和载体的。......
2023-07-25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支持以及图书馆各级领导与管理部门的协同努力。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使用。只有“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组织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才能使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
2023-07-25
如何有效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绩效指标体系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简单的对数字图书馆相关服务进行量化并进行加减以得出对数字图书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就会使评价的结果显得过于粗糙且不科学。分值越高说明数字图书馆在所有评价指标上的综合表现越好,反之则评价越差。......
2024-01-22
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上涨,以致许多高校图书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2023-07-25
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发展,首先应该遵循一般建筑的改造原则。(一) “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原则充分了解读者和馆员的需求和建议是改造成功的前提。图书馆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使用者,尽量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目的是想使用者有更好的体验,吸引用户融入图书馆的使用和构建中。图书馆空间的改造应具有“弹性”,其设计要具有前瞻性,预留未来改革与发展的空间。......
2023-07-25
又称排除干扰控制,是指在图书馆财务活动发生前就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把可能产生的差异予以排除的一种控制方法。又称补偿干扰控制,是指通过对图书馆财务系统实际运行的监视,运用科学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使差异得以消除的一种控制方法。因此,这种方法在图书馆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当干扰不能预计或发生很频繁时,它是一种典型的财务控制方法。......
2023-07-25
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策略分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实体空间改造策略。依据上述改造原则和第三空间等理论,提出盘活图书馆空间资源、设备资源、建设功能空间、多元化空间、创新空间等实体空间改造策略。未来图书馆在虚拟空间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嵌入用户环境,提供面向领域、学科、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泛在图书馆打破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
2023-07-25
(一)图书馆目标成果考评的原则所谓目标成果考评,是指图书馆管理者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结束后。对工作态度的考评,应从工作热情和协作精神两个方面着手。协作精神是指目标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否主动协助他人解决困难,以及是否主动为共同目标执行者或相关人员实现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图书馆目标成果考评中确立“协作精神”指标,有利于加强图书馆内部的团结,确保各项子目标和图书馆整体目标的实现。......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