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图书馆空间改造策略:创新与现代管理研究成果

图书馆空间改造策略:创新与现代管理研究成果

【摘要】: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策略分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实体空间改造策略。依据上述改造原则和第三空间等理论,提出盘活图书馆空间资源、设备资源、建设功能空间、多元化空间、创新空间等实体空间改造策略。未来图书馆在虚拟空间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嵌入用户环境,提供面向领域、学科、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泛在图书馆打破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

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策略分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实体空间改造策略。二是虚拟空间改造策略。依据上述改造原则和第三空间等理论,提出盘活图书馆空间资源、设备资源、建设功能空间、多元化空间、创新空间等实体空间改造策略。

在虚拟空间改造中,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间资源共享、图书馆泛在服务、构建自学习系统、构建创新社区等虚拟空间改造策略。

(一)图书馆实体空间改造的策略

1.对文献资源合理布局,有效盘活图书馆空间资源

在图书馆实体空间改造中,首先应注重文献的分布。阅览室应按照主题尽量将相同主题的书刊集中放置,减少门禁。

设立适当的开放式书库区域,重视文献的利用率分析,避免将大量利用率较低的文献陈列在阅览室。

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形成不同的空间特色。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六楼信息共享中心将各著名企业文献资料阅览与展示融入其中,形成鲜明的空间特色。

2.对设施资源的重新规划,有效盘活图书馆设备资源

多功能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及重新布局为体验用户提供现代的学习体验。硬件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电子报栏、复印机、扫描仪、手持阅读器、自助设施、公共查询机等。计算机设置应尽量分布于全馆,尤其应考虑计算机集中的电子阅览室的取舍问题。

在计算机软件方面,除必备的获取电子资源的软件外,还应提供办公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和其他工具软件等。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提供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iPod、GPS 等设备的出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建设多元化功能空间

不同功能的空间布局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充分考虑教育的因素,提供讲座、展览、音乐欣赏等文化欣赏及素质教育的空间。

(2)充分考虑休闲空间的设置。休息是学习、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调节环节,咖啡厅、休息室、书吧等休闲空间不容忽视。

(3)充分考虑交往空间的设置。读者在图书馆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书本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讨论、自由交流。而且要考虑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可设立视听单间、多媒体工作站、个人研究室等。

4.选择合理模式,构建新型功能空间

服务理念的创新使图书馆空间在改造中,要加强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型功能空间的建设。构建新型功能空间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构建模式必须与实现目标和发展战略相适应,可以在现有图书馆空间中进行改建与扩建,也可以根据图书馆发展战略需要构建新的建筑空间。

众多案例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功能空间选择改建模式比较可行,从局部开始进行试验性的探索是大多数图书馆的首选。例如,对现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设备引入共享空间理念,整合部分功能,拓展服务项目,逐步实现共享空间的功能整合,是经济可行的主要改造方法。[11]

不过在构想、规划和设计时要高瞻远瞩,特别是空间布局和固定设施的规划是要有整体意识,不但要考虑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可采用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方式。

5.激发创造活力,构建创新空间

创新空间激发读者创造活力,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激活读者智慧,营造创新氛围,实现创新灵感与设计的对接,是一个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新空间。

创新空间为用户提供多种功能体验区,如浦东图书馆新馆的“创新空间”开设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通过智能桌面触摸屏的20 点触控的触摸,由6 幅波浪造型液晶显示屏展示设计师的作品和主题宣传。设置3D 打印设备,展示各设计师和学生的作品和创意产品。另有新阅读空间、设计师工作区、IC 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等。黑龙江省图书馆设有VR(虚拟现实)体验区、库克音乐体验区、创客区、会议室和展览区等五个服务空间。

(二)图书馆虚拟空间改造的策略

1.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

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开发是图书馆承担各种职能的基础。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是图书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图书馆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虽然传统的馆藏建设标准,如学科、学术层次和目标受众等,适用于大多数网络信息资源的遴选,但其管理更为复杂。因而,针对这一特定载体的资源及其相关问题补充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补充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应与传统的资源建设相辅相成,纳入完整的资源建设规划体系,而不应独立于资源建设规划之外。

各个图书馆不同发展目标和愿景决定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异。虽然各个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不同,但从整体上看,积极顺应网络信息环境的快速发展,面向新型学术交流模式,拓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和方法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共同的发展趋势。

未来图书馆在虚拟空间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嵌入用户环境,提供面向领域、学科、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拓展和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体系。注重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强化和拓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建设。积极推动资源开放获取及新型学术交流模式的建立。[12]

2.加强图书馆资源互通,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通过对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图书馆空间改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平衡发展状况。有些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图书馆行列,比如我国一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和排名靠前的高校图书馆。

而有些图书馆空间改造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比如经济不发达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小型中小学图书馆。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图书馆整体建设及功能作用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不平衡问题,有必要加强全国图书馆间资源、技术、服务等的共享,可以系统地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共享图书馆建设和空间改造的成果,提供培训和咨询,实现先进技术、资源的共享,以先进的建设和空间改造经验为落后的图书馆提供有效帮助。

3.引入无间断服务理念,创新图书馆泛在化服务

1999年,泛在图书馆由Michael Keller 首次提出,泛在图书馆包含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种模式,强调了图书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功能。

泛在图书馆打破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融于用户科研和学习中,形成了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有机结合的平衡状态。

4.基于云平台关联性搜索,构建自主化图书馆

图书馆自主学习系统是自主化图书馆的重要表现形式。该系统是在云计算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学习资源的云服务平台,如模拟实验环境、电子图书资源、电子课件等各种学习资源。

可为用户提供存储个人学习资料,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和其他用户共同交互学习等服务。[13]

自主学习系统通过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对用户的使用情况、行为特点和学习状态进行跟踪、分析和归纳。这相当于在自主学习系统中,每个用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信息知识库,系统会主动为不同用户推荐有针对性的学习规划、书目推送等相关服务,是一个智能化服务平台。

5.力求虚实结合,构建图书馆创新社区

图书馆创新社区是用户学习和活动的虚拟场所,实现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营造资源丰富、支持开放获取与协同共享的虚拟学习环境。

图书馆创新社区为用户提供交流新想法、进行头脑风暴的虚拟讨论空间,邀请图书馆学科馆员和智慧馆员等专家支撑创新社区线上服务。

用户可在图书馆创新社区交流想法,提出需求和建议,由学科馆员和智慧馆员将这些想法和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可进一步在实体创新空间实现,促进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相互融合,共同合作。

图书馆创新社区为集体智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更是通过虚拟和实体空间的融合来促进读者用户进行协同学习,拓展创新思维。

在未来图书馆实体空间改造中,应注重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设施资源的重新规划、多元化功能空间的构建、新型功能空间的构建和创新空间的构建。

在虚拟空间的改造中,应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构建图书馆资源共享互通平台,构建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图书馆自主学习系统和构建图书馆创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