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分类编目技术的连续改良带来图书馆管理创新

分类编目技术的连续改良带来图书馆管理创新

【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各个时期的分类编目技术一般体现在当时的经典分类编目著作中,因此该部分主要根据经典分类编目著作来体现分类编目技术的改良。西方目录学与中国古代的分类法不同,在于方便获取图书,重编目、重排序法、重书目控制。而同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编目也开始注重图书的检索功能如特性检索和族性检索,分类编目主要是引进、吸收、模仿西方的理论技术。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各个时期的分类编目技术一般体现在当时的经典分类编目著作中,因此该部分主要根据经典分类编目著作来体现分类编目技术的改良。中国古代时期,目录学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重分类、重小序、重提要。这一时期分类法发展丰富,从殷商时期的设官分掌,以官为类开始,发展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六艺》,这是从文体形式区分,属于按外在特征区分的范畴。按内容特征进行区分大致来源于荀子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分类原则。

汉代以后,在图书分类上,出现了以《七略》为代表的七分法体系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体系,影响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1000 多年。宋代的郑樵更为强调分类的重要性,“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西方目录学与中国古代的分类法不同,在于方便获取图书,重编目、重排序法、重书目控制。早期的图书馆在编目上已经开始了探索。亚述王国图书馆所收藏的泥版文书都按不同主题排列,在收藏室的门旁和附近的墙壁上注有泥版文书的目录。

古代西方图书分类主要是依据知识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极不统一。印书之前采用与手稿内容相适应的分类大纲,如古希腊罗马时期分为史诗、抒情诗、历史哲学等部分。印书之后,图书分类大纲变为哲学、医学、法学、神学。公元1 世纪主要依据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历史、诗歌、哲学三大分类来编制分类目录。这一时期,西方分类编目的特点是在粗略的分类下不规范的著录图书,类下款目没有形成便于检索的序列,只是对文献做简单的记录,提供书名和著者等极为有限的信息。

由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分类编目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分类法中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是杜威创造的十进制分类法,其改变旧的分类体系,采用标记符号制度的方法改变了图书馆的目录排列和图书排架的制度(DDC)。而同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编目也开始注重图书的检索功能如特性检索和族性检索,分类编目主要是引进、吸收、模仿西方的理论技术。

发展到现代,图书排架制度(DDC)在西方仍然广泛应用,多次修订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中国分类法开始结合本国国情,创立《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分类法》等更为科学的目录体系。

同时,计算机引起的图书情报信息检索的需求也要求编目越来越深入文献内容,编目也由手工编目向计算机编目、联机编目转变。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分类编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古代时期。到了近代和现代,分类编目越来越走向国际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