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文化横向包容度是偏弱的。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上海的交通门户地铁站,以商业广告为主而缺少建筑美和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
2023-07-25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国内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当代上海的文化地标,以其历史渊源和造型特征,俗称“大烟囱”或“温度计”。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黄浦滨江地区,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城市未来馆”,是上海城市更新中的一个代表项目。这座建筑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城市变迁。作为城市文化的新空间,这座文化空间的使命在于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
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空间,其历史渊源和独特造型成为文化消费者对文化空间消费的一项体验。比如,文化消费者在主动分享其参观体验时,会提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关键词如“发电厂”“气温计”:
条目67:由南市发电厂改造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每次都要去看下那对翅膀,随风翻飞的样子轻盈梦幻,配上今天的乌云也是蛮壮观的。
条目187:沐浴着绵绵细雨,漫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里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
条目216:散步随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那变身气温计的高烟囱还矗立着,展示31℃。展馆就在车间里,大吊车还在。
当代艺术在中国曾是敏感话题。上海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表明了城市的开放与其面向全球的意愿。以文化艺术来表明其对标国际大都市,是政府的策略和态度。上海市政府在设计上海艺术博物馆时,对标伦敦,考察了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和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泰特现代美术馆,分析了现代、当代和传统艺术的布局。在空间的地址、改造路径、展览选择等方面,有意识地以伦敦为范本。在第二个展览时引进蓬皮杜艺术中心藏品,举办“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又显示其不局限于伦敦范本。
从消费者主动分享的参观体验可以看出,他们消化了经营者的意图:
条目3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本是市南发电厂。去看双年展,令我想起以前跟晓宇在里昂看双年展的情景。
条目48:同样由电厂改造,同样位于江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让我一下想起了伦敦的泰特。
条目140:去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感觉不论是外形还是布局都和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有点像。
正如巴特指出:“消费者之所以会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对神话进行消费,是因为他们将其视为归纳系统而非符号系统。”(2016:162)
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为开馆季重磅项目,结合场所的历史(发电厂)以“重新发电”为主题,具有多重隐喻。此后两者越来越紧密地捆绑起来,相得益彰,形成鲜明的文化品牌。
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当代艺术的国际双年展,始于1996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也吸引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参与。上海双年展关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演化轨迹和知识生产趋势。历届展览主题分别是:开放的空间(1996)、融合与拓展(1998)、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2000)、都市营造(2002)、影像生存(2004)、超设计(2006)、快城快客(2008)、巡回排演(2010)、重新发电(2012)、社会工厂(2014)、何不再问(2016)和禹步(2018)。其中,2000年第三届和2012年第九届具有跨越性意义。表6-1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2017年的艺术展览。
表6-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_(2012—2017)
(续表)
(续表)
2000年第三届双年展是“经文化部批准、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政府项目。在公立美术馆举办装置艺术、摄影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当代艺术展览,这意味着不管文艺体制如何,事实上,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正在开启。这次双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名艺术家带来了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摄影、录像、雕塑、装置、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样式的300余件作品。这表明在世纪之交时,上海文化发展面向国际化的文化自觉。更重要的是,这次双年展尝试按照国际双年展惯例,成立策展人小组,负责推选参展的艺术及其作品,最终由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审定通过。这种方式明显不同于此前由文联决策的组织方式,推动了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新评价标准。
2012年第九届双年展是“空间转移”,主场馆从上海美术馆移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位于市中心,与本地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就其建筑空间而言,并不适用于当前大规模、高规格的展览。策展人邱志杰(2014)曾讲述:“(在上海美术馆)每一个木线条都不能碰,展个录像投影机都得搁地上,挂在天花板上也是不行的。”相比而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虽然地理位置不如上海美术馆馆址位于市中心,但是室内空间面积大、层高高,可以任意改造和腾挪。此外,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由旧工业空间改造而成,场所被赋予了另一种历史渊源,是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结合,添加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文化横向包容度是偏弱的。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上海的交通门户地铁站,以商业广告为主而缺少建筑美和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
2023-07-25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文化产业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主导方式,文化生产者的群像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新型文化媒介人,指从事符号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工作者。文化从业者的职业稳定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今文化生产者作为自由职业者并不少见,而以往多是铁饭碗,这是中外共同的普遍现象。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工作者的状态发生根本性改变。文化活动基本由国家机构主办,艺术展的参展作品通过文联、协会层层选拔。......
2023-07-25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20世纪晚期以来,全球竞争新格局中的重要话语和战略目标。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方面之一,突出了文化在塑造和重构对方需求以实现自己目的方面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都是通过影响他人行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吸引力和同化力是软实力的最重要特征。文化软实力强调的是面向外部的、吸引和同化对方的竞争性行为。......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