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里程碑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它从诸多方面带动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就城市空间而言,浦东新区的开发将上海城市空间由沿江发展推向跨江发展的新阶段,直接促使黄浦江由城市边界变成城市中心,黄浦江岸线也从工业化时期的生产线变成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活线。黄浦江两岸是当下及未来的上海城市主动脉,沿岸8个滨江区域的开发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其中,徐汇滨江以“规划先行、文化先导、产业主导”为思路,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传媒区、国际一流的商务商贸区、充满活力的滨水新城区”。
徐汇滨江于2003年进入功能转换的探索期,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其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直到2012年,在明确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更新规划出台之后,徐汇滨江才发生明显变化,改造速度也有所加快。2012年,徐汇滨江地区列入上海“十二五”时期6个重点开发的功能区域之一,伴随徐汇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西岸文化走廊的建设拉开序幕。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负责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西岸集团的角色类似英国伦敦码头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开发公司。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城市更新以地产为导向,城市开发公司的目的在于推动土地产生经济价值。徐汇滨江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世博会建设为契机,推动物质空间形态开发;第二阶段转向物质形态开发与功能开发并重。
“规划先行”是徐汇滨江的发展策略,也是西岸文化走廊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在形成过程和发展路径方面的重要特征。西岸文化走廊与苏州河M50创意园,同为上海文化地标空间,都是通过转化旧空间形成文化空间的典型。两者都拥有工业遗存:M50位于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原为徽商的家族企业,1949年后先后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在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中停止了原主业的生产,拥有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是目前苏州河畔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址;徐汇滨江曾是重要的第二产业功能区,沿江设有大量的工业基地、厂房码头等工业空间,如上海飞机制造厂、火车南浦站、北票码头,在90年代城市转型中失去了交通、物流的核心区位优势而陷入困境。两者都具有空间转化的基础和可能。
但是,两者在形成路径上截然不同:M50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文化集聚区,西岸文化走廊是政府打造的文化集聚区。2000年前后,艺术家、画廊先后搬入M50,自发形成集群区,这些艺术家曾是管理者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当他们与场地租赁方发生矛盾时,被认为会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然而,随着社会各界对艺术创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知的改变,这种模式则被视作工业空间再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方式。一旦模式被认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政策支持。从“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2002)更名为“春明艺术产业园”(2004),再到由上海市经信委正式挂牌“M50创意园”(2005),工业空间的再利用和重新命名,表明了政府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积极姿态。
政策态度和政策介入节点,成为影响文化空间定位和走向的关键。当文化空间及其承载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事件,被认为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时,城市文化管理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政府开始利用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全球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话语,将艺术成果和文化观念朝着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标准方向发展。西岸文化走廊以“规划先行”为思路和策略正是该逻辑的典型。西岸文化走廊不仅有画廊、美术馆、水边剧场等展演空间,还设有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正在形成一条完整的艺术产业链。西岸文化走廊的建设,是对滨水空间的再生产,对徐汇滨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构了该地区的文化身份和定位。徐汇滨江曾经见证了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现在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这里是一个有层次感的、交错的空间集合,既保留了城市记忆,也昭示着城市前景,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绿色发展,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理念和路径,主要表现为人本化、生态化、合理化、节约化、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安全化、高科技化和低成本化。绿色经济不仅强调绿色生产,也强调绿色消费,倡导节约、低碳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2023-07-25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图4-1文化空间的价值构成要素在文化“去分化”或者说“再中心化”的情境中,更加扩展性的、混合的文化价值解释正在形成。由此,笔者基于文化空间的属性和时代特征,提出当代城市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要素构成,包括纯粹美感、延伸意涵、技术水准和时间维度四个方面。只有坚持“文化价值”的前提,才能在不同语境和领域中基于不同目标追求文化的不同效益。......
2023-07-25
城市作为生产中心,工厂、铁路、码头等工业生产空间占据支配地位,商业和居住空间是附属性的,文化空间匮乏且单调。新经济的兴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空间,土地的市场化也使得更多投资主体能够进入新空间生产的领域,文化空间位列其中。生产新空间,能够丰富城市空间的多样性,表现之一是文化空间的数量增加。生产新空间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空间的类型多元,主题公园、购物艺术中心等各种新类型不断涌现。......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