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海城市更新:新路径构建全球城市

上海城市更新:新路径构建全球城市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上海成为举世瞩目的城市建设典范。在经历了扩张型城市化进程之后,上海正在面临内向型城市更新的挑战,城市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空间结构随之明显改变。《上海2035》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路径,着力在存量空间上建设一座更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

改革开放40年,上海成为举世瞩目的城市建设典范。前20年,上海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扩张型城市建设,以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代表,这让上海重新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进入21世纪,上海面向后工业化转型。在经历了扩张型城市化进程之后,上海正在面临内向型城市更新的挑战,城市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空间结构随之明显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城市更新主要有5种典型策略:①建设新镇以激活近郊和远郊,如“一城九镇”规划;②发展城市化区域为国际社区,如古北社区、碧云社区和新江湾社区;③转化后工业地块为创新创意园区,如江南智造、智慧桥创意产业园区;④重塑城市飞地以创造混合功能新城市中心,如上海新天地;⑤批判性保护修复与理性扩建,如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引发了周边古镇如何开发的问题(李翔宁,等,2017)。

2014年,上海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明确“建设用地规模要实现负增长”。在这种“逆生长”模式中,上海城市更新应该是更加有机的、渐进的内涵式发展: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关注生活方式、围绕社区建构生活圈,改变工业化城市时期的区划;关注功能复合和空间活力,注重文化传承、营造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的城市性格;加强公众参与和社区治理,以及强调低影响与微治理。

2015年,上海在国内率先发布《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其界定了城市更新,主要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涉及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历史风貌、生态环境、慢行系统和开放空间等;其目标:在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实现内涵增长,提升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并增强城市魅力;以“政府引导、规划引领、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依法规范、动态治理”为工作原则,开启了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总体而言,上海的城市更新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区和工业用地的转型和转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滨水区产业和空间的转型;三是重视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四是注重公共开放空间,扩大公共绿地(郑时龄,2017)。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简称《上海2035》)的目标愿景是,建设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2035》明确城市更新是一种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城市品质为目标,在以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上海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土地利用、人口结构、功能活力、文化传承、空间品质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上海2035》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路径,着力在存量空间上建设一座更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全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