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自由发展的逻辑可以从许多维度来阐述,与文化空间相连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空间与文化形态的契合程度;二是文化空间与其管理之间的协商程度。
(一)文化空间与文化形态的契合程度
文化空间与其承载的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空间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应然意义上是融合协调的相互契合,但在现实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相互矛盾的情况。作为符号展示的文化空间难免存在着一种矛盾:浪费空间的结构是建筑师们的炫耀物,而非实在的用于展演的场所。因此,拥有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物的欲望与展演艺术家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紧张性。从具有强烈轰动效应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来说,这座建筑是具有强烈自觉标识性意识的,它是一件波浪形钛质轮廓的复杂的人工制品,是一个明亮的梦幻世界,与所在地毫无生机的工业环境和老龄化人口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但它也有严重的功能失调,至少就美术展示而言,它是胁迫性的,这是一个夺去了试图为之增色的艺术品光泽的空间(迈尔斯,2013:92)。诸如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盖茨海德艺术馆等造型奇特、寓意深远的文化空间,也曾让馆内的艺术作品黯然失色。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主要形态如美术馆、大剧院,可谓舶来品,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人文化宫也是参照社会主义苏联的。以剧场来说,现行举措不是主动将西式剧场空间根据中国表演艺术形态的需要加以转化,而是改变表演艺术形态来适应剧场空间。全国各地正在建造的大剧院、歌剧院,似乎与表演艺术并无关联。当前中国舞台艺术的主体仍然是戏曲,这些表演艺术形态形成于简陋的演出场所,如早期的戏园和茶楼,而目前的演出场所是规范化的现代演艺空间。演出场所与表演形态看似关联微弱,实则不然。表演艺术形态应该与表演艺术空间形成高度的契合,“简单地把戏曲放置在大剧院的环境中演出,不但显示不出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妙,反而会显得单调简陋,与现代剧场演出环境格格不入”(罗怀臻,2016)。
文化地标空间努力营造自身建筑的明确意义,但是没能清楚认识到实际用途需要超越符号展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的大剧院设计任务书明确要求将大剧院设计成地方标志性建筑(卢向东,2009:260)。空间选址上,多种功能的大型建筑毗邻而建,形成地标空间群,如大剧院和博物馆等文化空间、政府行政办公大楼与城市中心广场一起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空间建筑上,大剧院的设计追求特异形式和视觉冲击,普遍做法是“剧场双层皮”,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杭州大剧院、保利深圳文化中心等,其特点在于,无论剧场功能如何,都用一个外壳将其笼罩,并为这个外壳赋予某种传统或现代的诗学。从外部视角来看,这的确容易形成景观地标,但是也容易造成室内空间的浪费,不利于剧场经营。这类文化空间在长期运作中容易陷入自我矛盾:不确定是教育还是娱乐,不确定是使用还是展示,甚至有的文化空间完全是为了商业消费而非文化消费所建,在这其中,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中微不足道。
作为地标空间,文化空间提供了一种外部表达,这种外部表达与内部艺术没有必然联系,更多的是在展示消费这类标志性形象的机会。90年代以来的剧场设计延续了50年代从苏联和德国学习而来的剧场建筑空间,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舞台配备了大量机械设备,规模较大,这是适用于场团合一制度的剧场,剧团对剧场非常熟悉,能够根据剧场的设备排演创作。50年代中期,中国曾尝试建立场团合一制度,一个剧场内有自己的演员、乐队及全部演出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但是由于缺少可保留的经典性剧目,这种尝试归于失败。改革开放后,场团合一制度逐渐解体,但是剧场设计还延续了适用于该制度的建筑空间,出现了剧团和剧场之间的分裂,演出需要和剧场设计之间存在裂缝,舞台机械设备利用率低,舞台大而不当。现在的大剧院多数是出租式剧场,缺少常驻剧团,而租借场地的剧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剧目在各个剧院均能演出,在排演时不会涉及舞台机械(卢向东,2009:267)。目前各地的大剧院热潮主要是各级政府推动的工程,由政府投资,主要目的是展现城市富有活力的形象,剧院建设的高潮与表演艺术的繁荣并没有直接关联,也没有促成良性互动。
(二)文化空间与其管理之间的协商程度
文化经济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在全球经济变革中承担地方角色的说辞(迈尔斯,2013:61)。新建文化空间、转化工业区为文化创意区、城市空间审美化等一系列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及其肌理的行动,需要有一个支持性的、开放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活动潜在的高成本和明显的不确定性,使得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比建设纯粹商业住宅、购物中心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更高。只有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才能通过持续的沟通以实现策略的成效。
随着文化艺术与全球化城市地位的联系日益密切,政府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否定到不禁止,尽管始终处于监管之中。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说,798艺术区所受到的官方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仓库厂房不再拆除,还获得了政府资助,物质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另一方面,艺术区的发展几乎完全处于官方的管理之中。虽然拆除的威胁暂时解决了,但是新的威胁随之而至,表现为艺术区越来越徒有其名,而不再是先锋艺术和实验艺术的文化空间。仓库式工作室纳入地方政府以文化产业之名的管理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此后,其先锋的、实验的艺术精神和草根精神也越来越微弱。有人抱怨那个曾经充满活力、创造性的艺术飞地变成了艺术迪士尼。“798已经失去早年那种地下活动的感觉,当时展会都是秘密组织的,很多人抱怨798的商业味太浓,它的韧性已经被其他地区替代了。”(柯里尔,2016)或者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798艺术区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可以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了解现代艺术文化;但是,对于艺术家而言,这里已经被过度异化了。这是自发形成后纳入管理的文化集聚空间普遍面临的困境。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独立艺术空间“兼容的盒子”,位于安顺路98号,隐匿于上海红纺创意园附近的杂货街中。不同于田子坊以集群状态存在,“兼容的盒子”是生活街区中的一个独立的单元。“兼容的盒子”由得译工作室运作,由一位法国艺术学者和一位上海自由文化人创办。“兼容的盒子”不仅吸引了各地艺术家的驻地创作、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参与,还集合了街坊邻居和过路人的智慧和力量。“兼容的盒子”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支持。......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