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文化的独立价值,是源自西方的文化观念。远溯康德、叔本华等哲学家充分论述了审美独立、艺术自律和文化自由的观念,近至20世纪的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也展开了历史性和理论性的论述。文化相对自主性的内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理解。
(一)从社会整体结构来看,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三大构成领域,文化需要参照政治和经济来明确其本质
美国社会学者贝尔认为当代社会分解为三个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每个领域有各自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相互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决定关系。技术经济结构关注生产组织和商品服务分配,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模式是经济化;政治是社会正义和权力的竞技场,轴心原则是合法性,调节冲突;文化领域以想象形式来揭示和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回到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疑问上(贝尔,2010:9-11)。三者之间的相对自律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经典的现代社会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化相对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同时,也与其保持深刻的内在关联:黑格尔认为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受其内在精神制约;马克思强调生产方式在塑造社会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本身不能独立自主。
(二)从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来看,现代性的展开表现为文化领域的分化
在韦伯看来,文化现代性起源于“世界的祛魅”,融贯而统一的世界观瓦解了,生命所需要的价值分裂成不同的专业领域,主要是科学、道德和艺术,与这些领域相关的论题和价值不再包含在一个具有总括性的信念系统中。18世纪,资产阶级兴起,通过获得经济力量夺取了政治权力,这一时期,作为学科的美学和自律的艺术概念才出现。19世纪,科学与道德逐渐从文化总体概念中剥离,这种分离可以从语言的使用中略见一斑。根据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的考据,大部分科学(sciences)一直到18世纪都通称为艺术(arts),两者的现代定义有所区别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理论相关,而艺术(art)与努力、实用相关,两者有迥然不同的方法与目的。从事科学和技术的人员早期皆被视为artist,分化后使用科学家(scientist)和技术专家(technologist),以便区别于艺术家(artist)(2016:654)。艺术(art)与科学(science)区别开来的同时,与创意力(creative)和想象力(imaginative)产生联系,这与文化(culture)和审美(aesthetic)概念的同步转换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王国维率先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家理论来批判中国传统观念,重新解释文化作品的价值,提出了两点判断:其一,古代中国的文化人(哲学家、诗人和画家等)并不认为文化作品具有独立的价值,而是需要依托于政治或伦理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二,文化应当有其“神圣之位置、独立之价值”。王国维的苦心在于把艺术文化从现实社会的各种利害关系中分离出来,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并维护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难题和重点。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它努力尝试建构文化、政治和经济三者的相对独立性。但是这场现代性转型并没有在20世纪初完成,而是在20世纪末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再次浮现。
但是,审美独立的诉求承受着现实压力而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文化的分化和相对自主并不表明它是绝缘的,事实上,文化与政治和经济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分化包含的政治意图更加明显地表现为文化政治,而经济意图则更加含蓄地与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交织在一起。经济意图借助后现代语境中“去分化”得以实现,以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消弭为表象,其实质在于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艺术和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概念模式自19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在20世纪表现为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文化的二分。直到20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才逐步摆脱并消解了这种文化分层。德国美学家韦尔施(Wolfgang Welsch)指出,在发达西方社会,与技术进步和消费文化一道而来的,是世界已经变成一个经验的领域,从经济社会、城市规划到个人风格都经历了一个审美化过程,即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美、理解为美的过程,越来越多事物披上美学外衣(2002:57)。
后现代意义的“去分化”指当代文化的发展超出狭隘的精神领域,而整个社会逐渐审美化和文化化。审美泛滥无边,艺术饱和过剩,审美由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单世联,2004)。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没有后者,前者可能封闭狭隘;没有前者,后者可能混沌粗糙。就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来说,文化现代性还未在中国真正确立,后现代主义又悄然而至。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在城市政策之中出现表明,“城市更新”是一种干预行为,是一种使城市保持生命力以满足和适应人类新需求的调节机制。在政策语境中的“文化”,往往是参照机构或组织来界定的。从城市更新政策的角度来讨论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明显增多。作为一种政策话语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概念,不是静止而是动态的过程。......
2023-07-25
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文化横向包容度是偏弱的。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上海的交通门户地铁站,以商业广告为主而缺少建筑美和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