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空间为文化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间支持。文化空间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前者如具有配套设施和经费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剧目排练中心、公立博物馆和大剧院等;后者多为替代性场所,如生活住所、酒吧、咖啡馆等。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创作者的多技能要求、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关注、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凯夫斯,2017:vi-xv)。日渐增多的非正式的、灵活的城市文化空间为文化生产者进行社会化生产、个性化创作提供了理想场所,进而提高了文化创作的自主性。文化创作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创作的非指令性、非营利性和实验性。
在组织化生产的状态中,文艺工作者需要按照协会的政治标准和风格要求完成作品,通过参加各级协会主办的展览,逐步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获得话语权。公立的文化空间多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活动,进行组织化生产。而海内外各种非官方的文化空间,更多地是非指令性的文化生产,为更广大的自由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提供了自主化生产的机会。作为伴生结果,非指令性创作推动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这些非指令性的创作过程中,文化工作者的自由度越来越高,探索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寻找新的出路,某种程度来说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默克罗比指出,新文化经济中的这层浪漫色彩,逐步地在制度层面转化为一种福柯意义上的“设施”(dispositif),即一套机构化的知识(2017:39)。这是一种自我监管、自我规制的机制,是一种自我技术,这种冲动或驱动力的功能在于使工作生活与自我实现的理念达成某种程度的兼容。这是理解创新创意的一个角度,把创意用于工作,以创意生活来鼓励自我实现,这种投入把文化变成富有生产力的创意理念(默克罗比,2017)。
非指令性生产在给艺术家提供自由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自行考虑作品出路的压力。在这种情境中,艺术家的工作不再只是创作作品,还需要考虑如何将作品推向市场。一系列新工作出现并逐步规范,如不仅要思考作品创作,还要关注作品输出,要主动联络评论家、策展人、代理经纪和展演空间运营者等。文化艺术生存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意味着文艺工作者经常卷入与市场的暧昧关系中。因此有时候,他们会有意识地采取分离策略,倾向非营利性创作,与市场拉开距离以保持和提高文化创作的自主性。至少在文化艺术创作社会化的初期,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是抵制商业化的,更多地只是希望寻求支持艺术创作的物质条件,可以将临时狭小的非正式空间,变成稳定宽敞且合法注册的创作空间(吕澎,2014)。积极意义上,文化工作者与金融从业者等其他群体共享资源,能够促进文化工作者借助市场力量影响更大范围的文化消费者,提高文化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和公共价值。但是,与外部群体的联盟,也可能削弱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主导权,对文化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文化空间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政治属性始终是存在的,特别是公立的文化空间。与此并存的是,越来越多的独立艺术空间为先锋的、实验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场地支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促使高速运作了多年的艺术交易冷静下来,文化生产的相关人群开始反思文化艺术业态,独立艺术空间不断涌现,如家M空间(2007,重庆)、箭厂空间(2008,北京)、上午艺术空间(2008,上海)、没顶空间(2009,上海)、观察社(2009,广州)、扬子江论坛(2011,武汉)等。偏僻而低调的场所为新艺术提供了实验创作和展示的平台,实验性空间里发生的活动往往显得另类、出乎意料,这正是艺术本性决定的。在充满好奇心的空间使用者心里,这样的艺术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正如昆明创库“上河车间”创办人张晓刚和吕澎所说:
无须费劲地标榜这是不是一个画廊,也不需要吃力地折腾一个接一个像样的展览,因为这里本来就已经是一个产生思考的温床,制造概念的发动机,发生事件的现场,一个享受过程和观察生活体验变化的舞台。(2015:43)
此外,文化空间的建筑风格及其象征的存在方式,表明艺术场所与艺术观念的关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白盒子模式表明,艺术场所对艺术观念的中立态度,给艺术创作以自由发挥的可能。此外,它还打破了艺术空间应该是城市纪念碑的经典形象和传统观念,也改变了艺术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这种空间融入感而非孤立感,推动了艺术与城市生活的交融而非排斥。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20世纪晚期以来,全球竞争新格局中的重要话语和战略目标。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方面之一,突出了文化在塑造和重构对方需求以实现自己目的方面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都是通过影响他人行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吸引力和同化力是软实力的最重要特征。文化软实力强调的是面向外部的、吸引和同化对方的竞争性行为。......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