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当代城市深深地烙上了全球化的印迹。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展开,吉登斯将其视作“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
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2011:62)
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模式(资本主义、监督、军事力量、工业主义)对应,吉登斯界定了全球化的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工业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中国的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去工业化耦合(武廷海,2013),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在资本主义危机转移的过程中逐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参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资本转移的迫切需求,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空间修复过程,表现为跨国企业转移资本过度积累的方式,从简单地扩大生产规模转为面向全球范围投资建成环境领域。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中国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也一并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整合之中。全球化加深了空间生产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不可或缺力量的重要程度,以及空间与资本融合的深度。
将全球化概念内置于现代性之中的另一位学者,印度裔美籍文化人类学家阿帕杜莱(Aljun Appadurai)提出了一个五维模型来探究全球互动体系:
(1)族群景观(ethnoscape),包括游客、移民、难民和跨国劳工等迁移的群体,他们组成了我们身处的迁移中的世界。
(2)技术景观(technoscape),指技术的全球流动形态,无论技术含量高低,是机械技术或信息技术,都高速地跨越着曾经不可翻越的边界。驱使技术景观生成的动力不是明显的规模经济或者政治控制,而是货币流动、政治机遇和劳工技能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3)金融景观(financscape),如今的全球资本比以往的更加神秘且难以把握,货币市场、商品投机和证券交易等让巨额资金快速穿越国家疆界,任何细小差异都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
(4)媒体景观(mediascape),包括信息生产和扩散的能力分配,以及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所生产的影像。媒体景观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丰富但庞杂的影像和叙事。科技推动下的多媒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对多数受众而言,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5)意识形态景观(ideoscape),与媒体景观一样,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影像组成,不过它们往往是直接政治化的,涉及国家意识形态。(2012:42-49)
全球化意味着资本和资源的快速流通和重新组合。全球化通过人力、物品、资本和观念的流动,把不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连接着不同地域的差异。全球化不是要削弱空间的重要性,而是要增强它的重要性。英国政治学学者赫尔德(David Held)将全球化动力分为“深层动力”和“相关动力”:前者是不管全球化采取何种形式都会发挥作用的动力,后者是与政治选择相关的动力。“深层动力”包括与信息技术革命相关的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更新,与信息流通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拓展,与经济需求和环境变化相关的移民的流动,与消费社会相匹配的价值观念的全球传播,以及全球公共舆论要素的具体化,等等(赫尔德,2009:287)。在这些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生活世界虽然存在着破裂和冲突,但是也越来越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相关动力”在现阶段主要是华盛顿共识,即旨在推动经济自由化并使公共领域适应市场导向的制度和进程,由此推动的全球化实质上是美国化。从这种意义来说,全球化是美国文化的单向传播。涉及政治选择就产生了不同评价,支持者称之为社会进步,反对者称之为美国霸权。在全球化的现实进程中,两种类型的全球化难分难解(单世联,2017)。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2023-07-25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