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英语词汇从“culture industry”到“cultural industries”,中文表达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术语变动说明其发展现实状况和理念范式的变迁,也提示了两者所蕴含的不同倾向:“文化工业”更多的是文化社会学的批判论述,而“文化产业”则转向文化经济学的实践解释。
新的表述有两个变化。其一,产业以复数形式出现,表明这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集合,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影像广告、摄影、演艺和艺术复制品等,并指出了这是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多环节的经济过程。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产业并不是文化与产业的简单并置,而是传统以艺术为中心的文化生产与大规模生产的创造性并置(Oakley and O'Connor,2015:10)。其二,文化以形容词形式出现,揭示了作为后工业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文化审美向经济社会的无限渗透。后工业化时代,商品所具有的符号意义和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替代价格和功能,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优先考虑项。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由马克思主义学者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Theodor Adorno)于1944年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这被认为是现代文化产业概念和理论的开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福特制是一种等级分明、部门垂直化的线性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垂直化管理,在没有产品多样性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成本最小化。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福特制”就其通过生产程序化、劳动过程科学化进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而言,可谓西方理性主义的顶峰:
这是一个协调合作的世界,人、材料和市场像榫头般契合在一起生产和分配。
这是一个组织化结构——等级结构和官僚机构——的世界,人被当作物来对待,因为物比人更容易协调。(2010:156)
文化工业的概念表明,随着现代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扩张,以人的精神世界为诉求的审美和文化这个原本自主的领域,被纳入工业生产体系,成为资本运作的一个环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生产工业化和文化产品标准化的现实尚未扩散到整个文化领域和社会经济生产领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敏锐地察觉到美国文化工业化初期的粗糙制作和明显商品化,以传统的美学观点指责文化工业扼杀了文化的自由度和批判性。
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早已不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半个多世纪前所见的情形。文化产业的新形态风行全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渗入并且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进行统治”(拉什和卢瑞,2010:6)。从产品外观设计到城市空间装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受到文化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日益加深,以至于出现“所有产业都是文化”(Mato,2009)的观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甚至作出论断:今天的一切都是文化的。“文化产业”英文术语表达以“cultural industries”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委员会、大伦敦议会等国际或地区组织机构的文件中;中文表述以“产业”代替“工业”,摆脱了工厂流水线的工业时代形象,展现出活力充沛的后工业时代形象。
20世纪末的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新内涵。“创意”是一项根本的人性诉求。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认为,仅从信息社会来考虑问题已经不足以应对21世纪更具挑战的社会现实:
我们需要信息。但是,我们还需要积极主动、明智地、持久地去挑战信息。
我们需要有原创性,需要去怀疑,去争辩,很多情况下,不能心慈手软,还得时不时地对事物持断然否定的态度。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具有创造性。(2007:98)
霍金斯提出了“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理论,涵盖从艺术到科技的十多个产业部门,突出了创意在市场体系和社会结构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霍金斯的“创意产业”界定并没有得到普遍响应。全球范围内率先推进创意产业的澳大利亚和英国,都将“创意产业”界定为艺术和文化相关的产业。隐藏于这股潮流背后的原因,除了希望通过产业化的现代转型让文化延续,更重要的是蕴含在文化产业中的新经济的无限潜能。英国工党于1997年取得执政地位后,将主管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国家遗产部”更名为“文化传媒体育部”,设立“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官方发布的《创意产业发展图景》(Creative Industires Mapping Documents,1998),以成长潜力、就业人数和创新性为标准,将“创意产业”定义为“以个人的创意、技能和天赋为源泉,形成知识产权并加以利用,为创造就业和财富带来潜力的活动”。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发布《文化产业的背景报告》(Backgrounder on Cultural Industries),其中“文化产业”的界定与过去稍有不同:
文化产业是那些涉及有形或无形艺术性与创意性产品创造的产业,它们经由文化资产的开发,知识性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而有一种创造财富与收入的潜能。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转引自李天铎,2011:83)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城市更新意义深远。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