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城市的功能形态往往产生于时代背景之下,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意大利经济史学者齐波拉(Carlo Cipolla)指出,两次重要的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是农业革命,这次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从狩猎者和采集者变成农民与牧民,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商品交易提供了条件,也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这次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其影响更为深远,工业革命使城市发展迎来崭新时代(肖林和周国平,2017:86)。以工业化为基点,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是经济社会阶段划分较为广泛接受的模式。
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先有“城”而后有“市”。早期的城市一般作为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突出“城”的功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越来越丰富,形成早期的“市”。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贸易市场,促进商品交易不断扩大,商业活动日益活跃。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这一时期的典型城市,如罗马帝国的罗马和威尼斯、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古埃及的开罗,以及古代中国的长安、洛阳和南京等。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
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主宰了世界。18世纪初的英国,以工厂和手工作坊为特征的生产型企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实体经济逐渐取代此前的重商主义体制。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工厂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倾向于落户原材料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工业企业集聚发展。这一时期,农田土地被工厂码头替代,农民成为工人,城镇人口大幅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生产和交易活动日渐繁荣。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内陆地区出现了一些制造业城市,城市形态通常是工厂位于中心地带而大量破旧的工人住宅密集地分布于外围。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出现贫民窟、荒废区、市政腐败和道德危机等问题。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在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的大城市里,需要通过干预来解决这类问题,因此城市地区出现了正式的规划体系以调控发展。这一时期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修葺房屋、改善卫生条件等以改善城市贫困人群的物质生活条件(塔隆,2017:19)。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发展区域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新英格兰等州,进入更具活力的全面发展阶段。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人口流入地。专业技术人员集聚城市,提升了城市的组织生产和创新能力。总体而言,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的经济载体,职能多样化推动城市形成了生产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教育区等区域分工明确的城市形态。工业化阶段实现了城乡关系的根本性转变,城市成为物质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创造的精神财富也不断增长,城市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心。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事实上早在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初期,就得到了社会学者的关注,如美国社会学者贝尔(Daniel Bell)有关后工业社会的预测和断言。20世纪70年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制造业地带变成铁锈地带,去工业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焦点。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科技在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提高推动西方社会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在英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学者斯科特(2017)看来,后工业时代的新经济是一种认知文化经济(cognitive-cultural economy),其主要特征是高度依赖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劳动力,具有广泛的知识密集型与情感密集型的生产过程,其最终产品主要是审美化的产品和服务。认知文化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商业和金融服务,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2023-07-25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