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通常指通过重新设计、重新建构以及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来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Vickery,2007:13)。城市更新的需要是城市变化的产物,城市更新的实施是对城市兴衰所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回应(塔隆,2017:14)。英国城市战略规划学者罗伯茨(Peter Roberts)和塞克斯(Hugh Sykes)在《城市更新手册》中作出了界定:
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应该致力于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地区做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2009:16)
提及城市更新,学界、业界、政府和媒体通常会相互替换使用一些相似短语,英语词汇如“urban regeneration”“urban revitalization”“urban renewal”和“urban renaissance”等。这些术语虽有细微差别,但有着相似的内涵,与再生、复活和重建相关。在英国的城市更新中,“城市改建”(urban renewal)多用于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公共建设,重点是对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的贫民窟进行大规模的推倒重建式再开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80年代的“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侧重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开发,使用公共资金来刺激没有明确方向的市场投资。“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在90年代被纳入更为宽泛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之中,“复兴”一词的隐喻得到挖掘和重视。经历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城市更新再一次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更新”(urban regernation)的表述成为认可度较高和较常使用的术语(塔隆,2017)。
中文表述有“城市更新”“有机更新”“城市再生”和“城市复兴”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1983)使用“城市更新”,强调城市发展会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经济发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面对逐渐显现的城市空间问题,如历史街区和特色文化区在城市改造中的快速消失,建筑学家吴良镛(1991)提出“有机更新”,强调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不少文章对“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发表了新见解,提出了“城市再生”(张平宇,2004)、“城市复兴”(吴晨,2005)等概念。综合来看,“城市更新”的使用较为广泛、接受程度较高,该表述既指明了对象——城市,也表明了寓意——面向未来的新生希望。
成功的城市更新应该认识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是共生发展的本质(塔隆,2017:15)。从建立要素关联的角度来说,南非裔英国城市经济学者图罗克(Ivan Turok)以“商业”(business)、“人群”(people)和“场所”(place)三个要素来考察变迁中城市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就商业绩效而言,城市更新旨在提高经济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促进城市繁荣;在人群方面,城市更新致力于提高现代人的技能、才能和抱负,帮助他们抓住机会并从中受益;商业和人群的更新以城市物理场所为基本承载;整合平衡这三个要素,保证城市以可持续的姿态保持向上走势。由于各地实际情境各有不同,城市更新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指南,也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成功之路。然而,正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和范围的模糊性提高了其弹性、可修改性和可适用性。
城市更新意义深远。从历史和生态的角度来说,城市不更新就面临消亡的威胁。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认为,如果将城市视作有机体,那么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成长、成熟、衰退和没落的阶段。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其表现即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社会制度和文化结构的一次次变迁。在面临城市缓慢发展时如果不主动采取更新策略,结果可能就是城市的消亡。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献所呈现的城市发展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兼具内部和谐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城市更新的进程被寄予希望以解决这些日趋明显的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当代城市更新面向后工业化,或被称作“后现代”“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等,不同的研究立足点制造了不同的话语标签,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说明社会的重要转型。即便是亚洲城市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增长,从长远来看也将面临后工业化或新工业化的转型。现代城市基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工业扩张而建立,工业的兴起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转折;然而在20世纪中后期,去工业化成为城市的又一个重要抉择,城市面临更加人性化的发展。
有关城市更新实践与文化空间生产的文章
“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文化产业并没有把文化和产业拆分为两个平行的价值体系,而是试图表明文化价值是如何与其生产方式交织在一起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时,社会生产基于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制积累体系。该定义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统称谓,将文化置于新的经济领域。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即运用创意力、文化知识、知识产权去生产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2023-07-25
随着城市中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职能也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功能,还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交通便利的经济中心。前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是围绕着发达的农业地区形成的。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西方城市先后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再是制造业基础,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总体而言,当代城市更新是一种经济转型和文化扩张的状态。......
2023-07-25
在全球金融危机及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和目标点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住房项目始终是英国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从二战后重建到高端住宅项目开发,再到街区整体再开发。零售业的开发计划,成为二战后英国在衰败的城市进行更新的重要策略。......
2023-07-25
中国文化消费的现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包括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满意度5个一级指数。26~40岁的中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18~25岁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指数最高,66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指数最高。......
2023-07-25
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是区分价值和效益的基础前提。中国文化中,价值诸领域尚处于一体关联的“前现代”状态。一般来说,西方现代社会自然地经历了“分化”与“去分化”的过程,“分化”重在分途发展,“去分化”重在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一种在没有充分“分化”的情况下匆忙宣告进入“去分化”时代的倾向。......
2023-07-25
空间是生活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理论为基石,建构了空间本体论的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命题。与列斐伏尔不同,福柯并没有将空间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是把空间思想内嵌于对现代性的研究之中。......
2023-07-25
艺术嵌入城市空间建筑,将其叙事性在空间序列中表达出来,城市空间整体呈现审美化。文化空间成为审美对象,是文化空间推动城市空间审美化的直接表现。城市空间审美化为本雅明的深刻论述提供了新时代的注解。交通空间审美化,从“去距离感”角度来说,进一步推动了审美日常化。城市地铁空间的审美呈现包括地铁空间作为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2023-07-25
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在文化产业的刺激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新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展示空间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空间功能和访客构成两个方面。文化展示空间正在从美的殿堂向文化集市转变,作为一种灯塔式的文化空间,其转变揭示了文化世界所处的变迁路径和发展态势。(二)文化演艺空间文化演艺空间是进行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场所,如剧场。......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