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实证研究:大数据应用模式

高校图书馆实证研究:大数据应用模式

【摘要】: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对知识管理涉及的具体内容及一般过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这里重点介绍图书情报领域专家的相关表述。其管理过程大致包括知识生产、组织、构建、检索、发现、分享、应用和创新等阶段。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的发现、利用和创新是贯穿于高校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知识管理理论也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大数据应用和服务的主要支撑理论。

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对知识管理涉及的具体内容及一般过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这里重点介绍图书情报领域专家的相关表述。

知识管理内容方面,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广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本身、知识设施、知识人员和知识活动等要素的管理。如邱均平等[4]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知识的特性和运动规律研究、知识组织管理研究、知识信息管理研究以及知识管理方法体系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各行业、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和管理在领域内的应用。胡昌平[5]关注知识管理的多元化,认为知识管理不只限于以程序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文献的存储位置和获取方式,还应该科学地评价文献,应注重加强对知识生产结构研究,以促进知识的增长;知识管理不只是刺激知识的生产,同时还创造知识共享的条件;通过对知识的管理,为组织带来新型的管理方式等。朱晓峰等[6]认为知识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具体工具、知识管理与核心业务的结合、知识的获取和检索、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管理评测。

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一般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显性知识,即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7]显性知识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是供人们交流的有形的、结构化的知识,较容易获得、理解和交流,具有公共性。

(2)管理隐性知识,即所谓对人的认知的管理以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相对主观,依附在人的大脑或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很大程度决定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旨在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通过隐性知识的表述转化成不断积累和共享的知识库,使得机构(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内部的成员通过共享该知识库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从知识管理的过程看,Daniel认为知识管理着重对知识采取规范管理,目的是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再使用,努力将组织获取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8];彭伟等[9]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创造、选择、组织和提炼知识并最终将之呈现于使用者的系统过程;卢泰宏等[10]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所积累的知识通过系统地挖掘、优化和控制并使之增值的系列活动与过程。以上论述都是从过程论的角度解析知识管理的内涵,总体看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并对知识提炼或挖掘,最终形成人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其管理过程大致包括知识生产、组织、构建、检索、发现、分享、应用和创新等阶段。

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的发现、利用和创新是贯穿于高校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知识管理理论也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大数据应用和服务的主要支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