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航空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航空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离开航空器,航空活动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如此,而且航空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航空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根溯源,航空活动与航空法的形成与发展是直接与人类利用空气空间的实践分不开的。不久,1909年4月25日,布莱里奥特首次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进一步推动了航空活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航空事业的推动和冲击也是不可抹杀的。随着飞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现代人类生活与空间活动的关系日趋密切。

航空器(Aircraft)是航空活动的主要工具。离开航空器,航空活动就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如此,而且航空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航空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根溯源,航空活动与航空法的形成与发展是直接与人类利用空气空间的实践分不开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飞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早就产生了,其中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18世纪末,人类在空气空间探索飞翔的实践活动,使美好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1783年,法国蒙特高尔夫兄弟(J.Montgolfier Brothers)制造空气热气球试图进行飞行,标志着人类空间活动的开始。针对蒙特高尔夫兄弟将空气热气球载人升空所带来的问题,法国政府在1784年颁布一项治安法令,规定未经特许不得放飞气球。1785年,布兰查德乘坐气球飞越英吉利海峡,法国政府立即制定了上空飞行安全规划,规定气球应配备降落伞。1856年,布里斯驾驶一种滑翔机进行飞行,逐渐接近了航空时代。[1]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不久,1909年4月25日,布莱里奥特首次驾机飞越英吉利海峡,进一步推动了航空活动的发展。英国议会于1911年制定了航空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航空事业的推动和冲击也是不可抹杀的。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航空活动已经十分普遍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喷气飞机和雷达的发明,大大加快了飞机的速度,提高了飞机的导航性能。战后,喷气民航机时速可达1000千米,高度达万米以上,飞行平稳,可装载数百名旅客及其行李,续航能力达10小时以上,飞机可不降停地飞越太平洋。随着飞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现代人类生活与空间活动的关系日趋密切。

在航空活动的基础上,人类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四个月后,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了航天时代。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驾驶宇宙飞船成功地闯入太空,作了长达1时48分钟的宇宙飞行。美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开始制订月球登陆计划,即“阿波罗计划”。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飞船首次登上了月球,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意味着人类外层空间活动新阶段的开始。1988年12月21日,前苏联两名宇航员创造了在太空整整飞行1年的纪录。1990年12月2日,美国宇航员和前苏联宇航员同时升空,创造了载人空间飞行方面同时在空间人数达12人的历史纪录。美国除了登月计划以外,出于探索其他天体、探测、通信气象等目的,发射了许多空间物体;前苏联也不断地进行宇宙活动,比如建立宇宙空间站,进行多功能试验等。

尽管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几乎垄断了所有外层空间活动,但是,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多方努力而获得了迅速发展。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宇宙空间时代,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发射回收卫星成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用于通信、广播和气象等领域的卫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发射成功,宣告中国的火箭运载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如此,而且在空间技术应用方面,中国的发展与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空间大国之一。[2]

随着航空航天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宽,而且促使国际法的新分支——空气空间法和外层空间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际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中,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其中的航空器、航天器的法律地位问题,特别是国籍问题尤为突出。然而,在人类探索空间起重要作用的飞行器的国籍问题,常常易于被忽视或只作浮光掠影式的研究,鲜见深入、具体和专门的研究。因此,我们特设一编加以探究,期望引起更多的关注,激发更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