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温和的态度坚持面对孩子的“叛逆”

以温和的态度坚持面对孩子的“叛逆”

【摘要】:3岁左右,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叛逆期的到来有早有晚,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逆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孩子的“叛逆期”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自我成长需求的暗号,这也恰好是父母的心愿。如果父母应对孩子“叛逆期”的策略不当,又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的升级,或者孩子被我们强行拔掉了身上的“刺”,变得乖巧了。

3岁左右,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叛逆期的到来有早有晚,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逆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之,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就进入“头痛期”了。其实,孩子的叛逆期也是情商培养的关键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孩子的情商培养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应当怎么做呢?

1.正确理解孩子的“叛逆期”

当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强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时候,逆反行为才会出现。换句话说,孩子的“叛逆期”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自我成长需求的暗号,这也恰好是父母的心愿。

2.父母不要盲目“拨刺”

平时乖巧、听话、可爱的孩子突然间让我们失去了控制。父母怕未知,怕控制不了局面。

孩子不听话了,父母因为失去控制而无能为力,这使我们内心变得软弱;

孩子不听话了,出现冒险行为,父母不知道哪天会出现不堪设想的状况;

孩子不听话了,我们缺乏应对的策略,我们会有无能的感觉;

孩子不听话了,我们在旁人面前很没面子……

于是,父母的恐惧感油然而生。如果父母应对孩子“叛逆期”的策略不当,又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对抗行为的升级,或者孩子被我们强行拔掉了身上的“刺”,变得乖巧了。也许孩子的童年不再反抗,但到了青春期,我们又会惊恐地发现,孩子的“逆反行为”爆发性地回归,而我们再也无力收拾残局。

3.放弃对抗,温和坚持

面对孩子的逆反,最不明智的行为就是打压。父母的高压政策会打压孩子的自我意识,降低他的自我价值感,导致孩子压抑自己,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即使表面看起来很乖巧,内心深处实际上也积攒了相当多的负能量。当这种负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爆发。

所以,父母与“叛逆期”的孩子对抗,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孩子变得特别逆反,要么孩子变得特别畏缩。显然,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其实,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父母与其“压制”不如“疏导”,温和坚持原则,再加上适当引导,孩子耍几次赖试探到我们的底线后,就会知道有些规则只能遵守,不能突破,也就不再无理取闹了。

4.顺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

当孩子表现逆反的时候,家长要仔细琢磨孩子的真实需求究竟是什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做主。

有一天早上,云云突然对奶奶说心情不好,不想去幼儿园。奶奶强行拉她起床,并且对她说“绝对不可以”。云云抵抗几次之后,开始哭泣,边哭边喊:“我就是不想去幼儿园,我就是不想去幼儿园。” 奶奶拿她没办法,只好让我去看看。

我走过去,抱抱云云,对她说:“今天幼儿园有画画课呢,我心里还盼着云云今天会带回来一副新作品给我欣赏,你不会让我失望吧?”云云带着哭腔对我说:“可是,妈妈,我今天真的不想去幼儿园。”我没有问她原因,只对她的要求表示理解,我拍拍她的后背说:“妈妈知道了,你不想上幼儿园!妈妈小时候也偶尔会有这样的想法。”云云眨着眼睛看着我,一副简直不敢相信的表情。我又接着说:“可是,我想想幼儿园那些好朋友都以为我会去,我要是不去,他们就少了一个玩伴。再说,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挺无聊的,还不如去幼儿园呢。”云云没有再说不去幼儿园,也没有主动要求去。我又顺水推舟,对她说:“这样吧,咱们先起床收拾一下,你早餐想吃什么呢?”过了一会儿,云云开始起床梳洗,吃早餐,乖乖地去上幼儿园了。

遇到孩子逆反的情况,家长首先要停止对抗,表示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一旦我们表示理解,孩子就有被接纳的感觉,他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我们再顺着孩子的思路,给他们几个不同的选择。例如:你是在家里吃早餐,再去学校呢?还是在去学校的路上买早餐,边吃边走去学校呢?我们的目标就是:送孩子去学校!孩子欣然接受我们的意见最好不过了,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听劝,至少他的心情舒畅了很多,他与我们对抗的负能量就消减很多。

总之,家长在孩子“叛逆”的特殊时期,如果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焦躁不安,脾气暴躁,那孩子以后为人处事也会照搬你的对抗模式;如果家长能够以平和、有技巧的方式温和地与孩子沟通,孩子耳濡目染,也能学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待人接物,久而久之,孩子的情商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