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

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

【摘要】:有一句关于博爱的箴言:“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我女儿云云坐在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知道这是个坏习惯,可是又不想直接指责教育她。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我们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展示给孩子看,领着孩子学一遍,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同时不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慢慢来,您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慢慢就会越做越好。

有一句关于博爱的箴言:“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我觉得这句话恰好道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真谛。

孩子十个月左右时对大人吃饭特别感兴趣,多次伸手想要抓住勺子自己来,家长却坚持要自己喂孩子。孩子好不容易趁家长不注意,自己拿个勺子快乐地往嘴里送,家长却急了,赶紧抢过孩子手上的勺子喂起来。

孩子要外出,要上学去,家长总是事先准备好要带一些什么,如果哪一次漏带了东西,家长也只责怪自己粗心忘记了,而丝毫不会想到这件事情原本是孩子应该做的。

事事替孩子做,孩子的动手能力只会越来越差,离开家长,他们就什么都不会了。而另有一些家长似乎意识到这些了,打算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家长好不容易管住了自己的手,却又无法管住自己的嘴。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以下的场景:

孩子一边穿衣服,一边研究怎么穿舒服,妈妈在一边不断提醒:“穿反啦,反啦!”孩子茫然地把衣服转了一边,妈妈又提醒说:“袖子还没扯出来,你的手伸不出来的。”孩子原本摸索几次就能学会的东西,被妈妈左一顿说右一顿说,顿时有些不耐烦地回应:“我知道,你别说了!”

孩子玩填色卡游戏,慢慢思索着每个格子应该填什么颜色,家长在一旁看着着急,赶紧指着格子说:“这里填黄色,这里填绿色,快点儿填!”没多久,孩子就感觉没兴趣了,因为即使他把色卡完全填对了,也是家长的意思,他怎么会有成就感呢?他怎么会觉得这个游戏有意思呢?

如果我们家长朋友改变一下自己,改变帮助孩子的形式,改变教育孩子说话的态度与方式,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我女儿云云坐在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知道这是个坏习惯,可是又不想直接指责教育她。晚上回到家后,我给她放了一集《巧虎》,这集讲“行车礼仪”,看了这一集节目之后,“奇迹”出现了:云云坐车时,安安静静坐在后面不再吱声了,如果我们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她还会把小手指放在嘴边:“嘘,行车不吵驾驶员!”几年了,她一直记得“行车不吵驾驶员”的规则。

云云与爸爸画图画、捉迷藏,刚开始怎么也玩不过爸爸,我怕她失去游戏的兴趣,赶紧过去帮忙,开始我指出几个小图画的位置,她回过头对我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用你帮忙!”我赶紧改变了策略,对云云说:“爸爸实在太厉害了,不过如果咱俩合作的话,一定可以打败他,你看怎么样?”云云一听来劲了,高兴地欢迎我参战。结果,云云越玩越厉害,现在可以单独挑战我与她爸,赢的次数还真不少。

我们家有一条原则,只要云云能做的事情都让她自己动手,自己洗脸、刷牙、盛饭、吃饭、洗头、洗澡、穿衣、穿鞋、叠被子,如果遇到困难,比如有些衣服的扣子比较难扣,她怎么也扣不好就会发脾气时,我就会走过去说:“呀,这衣服的扣子是挺难扣的,让我来检查一下,哦,原来左边有一粒扣子,右边有一个扣眼,我看看这粒扣子这样斜着能不能穿进扣眼里面呢?”我一边说一边尽量放慢动作让云云看清楚,用夸张的动作给她操作一遍之后,她会说:“妈妈,我会了!”然后自己试着把扣子扣进去,还得意地对我说:“对吧,我说了,我会了!”我再鼓掌赞美她一番,从此云云就自己学会了扣纽扣。

家长帮孩子帮不了他一辈子,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孩子怎样做。所以我们在帮孩子的时候,不要那么直接、明显,这样会打击她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要让你的右手知道你的左手在帮它”,我们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展示给孩子看,领着孩子学一遍,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同时不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慢慢来,您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慢慢就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