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理论依据下的美术教学评价

理论依据下的美术教学评价

【摘要】:后现代主义给人们的启示是美术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也就是说,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具有主动性,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所教学的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动的一方,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颠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由主导变成导向的功能。在这样的理论之下,教学主体开始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和传递知识,转变成引导学生主动对于知识进行构建。在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学习者,着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而由于学习由被动输入转化为主动获取,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个体的多样性也影响着教学策略的最终效果,并且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也是教学策略的重点。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正确引导其学习过程,同时针对性地将各种知识穿插到教学中来。所以,在美术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还要对学生构建知识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领域独特理论,以及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多维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并不存在哪个孩子聪明、哪个孩子笨的问题,而是存在不同的孩子擅长不同领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制订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教师应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或角度去审视被评价者,发现其优点,使其在自信中不断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这时教师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都是出色的。

多元智能理论给美术教学评价带来的启示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情,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的机会,不能执行一成不变的预定标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三)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更不如说是一种思潮。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且在西方广为流传,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后现代主义强调师生间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其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教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教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对话的实质并不是要将一方的观点强加于另一方的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以此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通过对话,在实践中完成个体的内化与整合,使人们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对话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识和民主氛围,能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后现代主义给人们的启示是美术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教师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也就是说,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四)唯物辩证法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理论来解释美术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美术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过程,它会随着具体教学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不是一直不变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唯物辩证法理论,摒弃一成不变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应认真研读美术新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情,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

(五)身心发展理论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倡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教学过程与发展过程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因此,美术教学评价的认知过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教师能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则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究欲望,对知识的追求会成为他自觉自愿的行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六)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理论是在197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最早在他的著作《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的。他认为,个体所处的条件和行为方式的特点是能影响到个人学习成绩的,胜任力能够真正为个人提高学习效率。在该书中,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人的胜任力就像一座冰山,山的上面主要包含了知识和技能,这是外在的,山的下面主要包含个性、动机等方面。通过这一冰山模型可以看出,人的胜任力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越往下,包含的能力就越不容易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也就是说,由上到下的过程,随着深度的不同,能力激发越困难。通过这一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学者们逐步将其引用到初等教育学领域,于是这一理论为初等教育中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路径。虽然目前胜任力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是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必将成为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管理标准。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

(七)美术新课程标准

1.教学评价要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因此,传统课堂上“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和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全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热情将逐步减退,这时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对学生加油鼓劲,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起初的高涨情绪,实现美术教学评价中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开展提问、当堂检测等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讨论、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达到真学、学会并内化的目的。对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订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良好的表现,充分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促进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

2.教学评价要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创造能力培养。要培养创造力,就要有正确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价值不断转型的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实施的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运用,才能使知识转变为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美术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的发展,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向更加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转变。美术教学评价紧扣“教”与“学”,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展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扎实、有效。

3.教学评价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传统的封闭式的“满堂灌,被动听”的教学思想已不被学生所接受,其弊端日益凸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体验及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新课程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新型的、全面的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反馈中了解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上课之前不能简单地只考虑自己如何教问题、教什么的问题,而更应当思考教学内容以何种形式更好地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自己该怎么学,如何更好地自学。这两个核心内容将是教师课前设计、制订导学案的出发点。在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自学感受、自学方式、学生差异、可能存在的自学困难等因素基础上,制订导学案,由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现状,针对性地展开3—5分钟的课前激励,尽可能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或教师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进行有效的引领,或通过榜样的力量、生活的经历等,让学生带着热情开始自主学习。通过在教学评价中对以上内容的关注,发现师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补齐学习中的短板,促进师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