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看上去蒙娜丽莎有些胖”“神秘,不知何故”。......
2023-07-23
美术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课程内容一旦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了美术教学的重头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而教学方法又不改革,那么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随着美术新课程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美术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一些改进。目前,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观摩法、多媒体教学法。
讲授法要求教师授课要逻辑清楚、线索分明,同时注意要点突出、例证具体,语言应生动活泼。讲授法一般与实践法一起运用,教师一讲授完,学生就开始作画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观摩法包括课上的观看(如教师的板绘示范)和课外参观(如去美术馆、博物馆,或观看模型、图片、幻灯、录像等)。观摩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媒体为工具的现代化教学,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美术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率,有利于对美术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其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学生对美术信息和经验的表现力。美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美术教师若能充分地掌握这些方法,并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便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教学方法使用不当,而教师花费同样大的精力,有时却收效甚微,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掌握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并加以合理地运用。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民主的教育制度应该是为每一个人设计的。因此,教师应从以寻求共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向突出个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美术课作业,教师也应正确评价,这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作业的分数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程度,教师不能把个人的审美情趣强加给学生,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可以开展讨论,大家一起评作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大家来打分,这样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每一位教师在充分掌握和合理运用各种已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的同时,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索新的更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审美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也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这几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了整个课程的中心。因此,这些教学方法应该积极地运用到美术教学中。
自主性学习的基础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或寻求教师帮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美术课,尤其是课外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雕刻、篆刻等,都可以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学习书法或者绘画,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选择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在这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促进者。
探究性学习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表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长进。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这正好与美术教学的情意性特征相一致。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锻炼了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协助、互相支持,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在美术教学中也常常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师教的方法。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如尽量少讲解、多讨论,少示范、多练习。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要这种教学方法,而是讲解要做到精讲,而示范尽量做到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看上去蒙娜丽莎有些胖”“神秘,不知何故”。......
2023-07-23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2023-07-23
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2023-07-23
试想,当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喜好达到一致时,社会将是一个毫无生机的社会,将会失去丰富多彩和广纳包容的特点,每个个体也失去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性,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都将受到怀疑。(二)充分挖掘学生审美个性的潜能人是具有个性潜能的动物。这样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正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格的基础训练,有助于提高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能力,促进学生审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023-07-2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关键要使学生自觉地建立个体意义上的审美模式,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和创造美的意识。在感性认识、情感思维的基础上,使审美感觉和审美理解相通,审美快感与审美理想相连,从而激起学生表现与求知双重建构的审美欲望。......
2023-07-23
在这里,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充分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指明了一个方向。自1870年起,美国的美术馆就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使命之一。与此同时,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影响了社会、家庭中的学生,为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审美个性奠定了基础。例如,2002年,上海举办双年展之际,共组织了十来场学术讲座,并开展征文活动,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于培养大众及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023-07-23
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美术教材时,应该遵循以下两点:(一)弹性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对其中的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基本动势是一致的。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由学生组织并成立各个部门,如创意部、制作部等。......
2023-07-23
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并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照、比较,以及教学方法、理念的改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及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美术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