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重要性

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尊重,而这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美术课上,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发展审美个性。如果教师将自己的审美个性强加给学生,或对学生的审美个性发展横加干涉,就会使学生受到打击,从而阻碍审美个性的发展。正是这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这些特征正体现了不同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相一致。与此相反,整齐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

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在口头上说说容易,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不易。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生独特的审美习惯。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在准备供学生欣赏的艺术作品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上课时,教师应切忌讲解用语绝对化的倾向,如“我认为某某画家的画是最好的,某某画家的画不值得一提”等。教师要对某家某派的作品客观分析,指出其优劣所在,让学生在认识或学习时能有所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实践时,应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所表现的对象。同时,学生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不应千篇一律,也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教师本人的方法和感受去完成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首先应该肯定每位学生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优点,然后指出其在表现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最后,还应鼓励学生勇于用作品表达自己对物体的审美感受。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差异性的特点。抹杀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无端伤害许多学生。艾斯纳指出,艺术不存在所谓完美的解释,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为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谁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在西方美术史上,同样是表现爱神维纳斯,每位画家心中都有不同的形象,波提切利画笔下的爱神脚踩贝壳,乘着海风,纯洁无瑕,像一位得到新生的少女。而安格尔的爱神则丰腆无比,似一位人们常常见到的美丽少妇。虽然他们两人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但人们不能说谁更好或谁更差,因为仅仅是绘画风格上的不同。学生虽不是艺术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尊重自己的美感体验,对于其健康良好的人格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