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2023-07-23
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尊重,而这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美术课上,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鼓励学生发展审美个性。如果教师将自己的审美个性强加给学生,或对学生的审美个性发展横加干涉,就会使学生受到打击,从而阻碍审美个性的发展。正是这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这些特征正体现了不同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相一致。与此相反,整齐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
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这在口头上说说容易,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十分不易。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生独特的审美习惯。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在准备供学生欣赏的艺术作品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上课时,教师应切忌讲解用语绝对化的倾向,如“我认为某某画家的画是最好的,某某画家的画不值得一提”等。教师要对某家某派的作品客观分析,指出其优劣所在,让学生在认识或学习时能有所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实践时,应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所表现的对象。同时,学生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不应千篇一律,也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教师本人的方法和感受去完成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首先应该肯定每位学生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优点,然后指出其在表现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最后,还应鼓励学生勇于用作品表达自己对物体的审美感受。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差异性的特点。抹杀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无端伤害许多学生。艾斯纳指出,艺术不存在所谓完美的解释,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为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谁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在西方美术史上,同样是表现爱神维纳斯,每位画家心中都有不同的形象,波提切利画笔下的爱神脚踩贝壳,乘着海风,纯洁无瑕,像一位得到新生的少女。而安格尔的爱神则丰腆无比,似一位人们常常见到的美丽少妇。虽然他们两人的表现手法各有千秋,但人们不能说谁更好或谁更差,因为仅仅是绘画风格上的不同。学生虽不是艺术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尊重自己的美感体验,对于其健康良好的人格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2023-07-23
对于学生的美术课作业,教师也应正确评价,这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探究性学习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表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这正好与美术教学的情意性特征相一致。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锻炼了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
2023-07-23
在这里,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充分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指明了一个方向。自1870年起,美国的美术馆就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使命之一。与此同时,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影响了社会、家庭中的学生,为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审美个性奠定了基础。例如,2002年,上海举办双年展之际,共组织了十来场学术讲座,并开展征文活动,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于培养大众及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023-07-23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大类。而形象思维又是以审美情感为依据的,任何事物,人们只有先看到它的形,在脑中构筑它的形象,再将这种形象予以固化,运用逻辑思维来对其进行思考,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23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注意“感受”,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艺术的审美表现过程需要审美感受,需要情感的参与。基于这种认识,在作业练习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的引导。如临摹课必须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欣赏,在充分感受后再做练习。......
2023-07-23
视觉形象的审美是个人情感主观的反应,审美个性是审美情感发展的最高要求。因此,审美个性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重视。所以,美术教育对于形成健康、全面的审美个性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个性的合理建构作用体现为塑造教育和履行教育相结合,发展审美个性中优良的成分,克服矫正其消极因素。......
2023-07-23
审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审美个性心理在正常教育下,其发展是连续的,在整个审美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因此,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心理特征。(一)审美个性心理的萌芽期美感的最初表现可以作为审美个性心理发生的一个标志。有的儿童喜欢绘画,并在绘画时感到快乐,这些活动都促进了儿童审美个性心理因素的发展。......
2023-07-23
儿童文艺的审美特性是“童趣”审美,即造型或可爱、或滑稽、或天真、或美丽,动作弹性夸张趣味,色调明亮饱满,情绪正面健康,主题安全无害、传达的思想富于正能量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打破了这种“童趣”审美,开创了一种新的成人审美类型。其次,比起外形上的引人注目,角色的独特个性更为吸引成年人的关注。......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