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构良好审美个性心理的方法 - 提升审美感的有效途径

建构良好审美个性心理的方法 - 提升审美感的有效途径

【摘要】:(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关键要使学生自觉地建立个体意义上的审美模式,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和创造美的意识。在感性认识、情感思维的基础上,使审美感觉和审美理解相通,审美快感与审美理想相连,从而激起学生表现与求知双重建构的审美欲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关键要使学生自觉地建立个体意义上的审美模式,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和创造美的意识。学生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创造意图通过独自的媒体来实现。从自身的审美过程中感受到美,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并促进他们对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扩大艺术知识面,从而获得在更为广泛的艺术修养基础上的美感知觉,最终形成心、智的双重建构的良性循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个性的目的。

任何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和任何客体的审美特征都常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一个人面对一个崇高形态的艺术品或事物,而丝毫没有崇高感的体验,那么他就没有接纳崇高和理解崇高的审美态度。同理,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没有欣赏抽象绘画的体验,那么他长大后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这种类型的绘画,这就说明他在审美态度上至少是狭隘的。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人,而不仅仅是儿童,他们确实不能接受和理解更多的审美形态,充其量只能接受粗俗的写实绘画。一个人所能接纳的审美形态越多,他的审美范围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态度又被称为“审美广度”。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对于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扩大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视野的扩大,仅靠教科书上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利用各种媒体上的美术信息来扩大学生的眼界,不论是杂志、书刊上的作品,还是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消息,特别是美术作品展览,可以非常直观、非常生动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

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的训练中得到迅速提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形成一种浓郁的美术氛围,使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的能力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最终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要做到在上课时以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为主。在学生产生对美术作品的美的共鸣的前提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课后注意多和学生谈心、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课后同学生的交流。因为,日常活动更易于创设有利于交流的气氛,在思想、情感的渲染上,有着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中,最容易发挥教师的个性、知识技能、生活情趣水平,而且在这种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更易于对思想、情感进行影响。这对于没有多少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所以,教师不仅要充分抓住每一次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影响和感染学生,更要鼓励学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多交谈、多探讨,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美术学习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心理能力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是审美心理能力的第一要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外在属性的反映。感知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由于儿童具有本能的审美知觉、想象的天性,因此,把这种本能的审美知觉引入教学实践,先天具有的感觉、想象、表达方式就作为特殊的感情形式进入了审美领域的初级阶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感受、领悟到线条美、色彩美、形象美、和谐、变化,以及施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表达的无限性,并从中得到直觉快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特定的外在形式落入视域内,就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心与物、情与景的共鸣。因此,让学生尽量多接触艺术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感受生命的种种模式,这也是审美感知力培育的有效方法。

2.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构成审美心理能力的第二要素是想象。想象是利用已有经验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实践表明,一切知觉、感受的趣味和形式、思想的美,从本质上说都是通过创造活动来实现的,在创造过程中凭借直觉把握现象的能力,不断地与画面对话,不断地将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想象物化为作品。因此,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与形象表达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创造实践的锻炼,才能得到切实的发展,进而通过教学将大量美术知识因素潜入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去。有些人对待西方一些理论总是很盲目、肤浅地理解并套用,如美国著名艺术教育理论家艾斯纳理论,虽然其以文化、批评、欣赏、史论等修养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有可取之处,但将其套用在对儿童阶段的美术初级教育中并不合适。在小学阶段,应特别强调没有过多的技巧要求限制与不拘一格的动手创造活动,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早期开始就得到开发,而不是先积累了多少理论知识、学术修养后,再来培养创造力。在小学阶段,从感情、直觉、表达的角度入手,使学生透过美术教学所求得的“真”,就是加强儿童感官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支持他们的个人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想象、创造愿望。

3.内在情感的培养

内在情感的培养是构成审美心理能力培养的第三要素。情感在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诸心理因素和谐自由结合的中介点,又是审美活动的起因、关键点和最高点。情感推动想象,使想象展开翅膀,神思飞扬,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如教学鉴赏课,应先唤醒学生的鉴赏主体的审美情态,调动其人生经验、情感经验和知识积累,激发想象和情感,从而唤起自身的审美愉悦。在感性认识、情感思维的基础上,使审美感觉和审美理解相通,审美快感与审美理想相连,从而激起学生表现与求知双重建构的审美欲望。另外,要注重从文艺作品中汲取情感营养。人们知道,艺术是审美情感的物化结果。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就是情感。”文艺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在于它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心灵总会产生巨大的震撼。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语言、音响、旋律、色彩、线条、人体动作等)到作品的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被艺术形象所吸引、感染,并为之陶醉倾倒,进而产生与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同时,使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以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完美的情感世界和敏锐而准确的审美能力。

4.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理解,即审美过程中借助思维活动对审美对象的丰富内涵予以深刻把握,它是建立在感知联想、想象基础之上的重要审美环节。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感受的获得具有直觉性特点,不需要、也不允许进行大量的、抽象的判断和推理。但是,这一切仍然离不开审美理解的积极参与,因为离开了审美理解,审美感受就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感性材料的堆积,也就不能深刻把握审美对象的本质内涵。例如,没有美术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点、线、面,也不知道有关各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然会遇到困难。所以,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它是增强学生审美理解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讲述与欣赏作品有关的各种资料,促使学生来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

审美个性心理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对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长期付出艰辛的汗水。社会环境对其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靠美术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全社会人们观念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