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审美个性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与实跨步骤

学生审美个性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与实跨步骤

【摘要】:(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是富有个性的存在,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均等的,是可以区分个体差异的。素质教育从实质上来看,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个性的发展,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作为个性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它的发展无疑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这种类型的教育除了发展思维方式、提高能力、增加知识外,最终境界便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作品和事物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体验、感悟、鉴赏、创造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从社会功能出发,美术教育还是发挥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社会作用,实现其审美及诸多价值的必然途径,而这也只有在人的思维结构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才能达到。正如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而其中自我实现需要位于人的其他需要顶端,审美需要就蕴含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中。

无论艺术的认识作用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与感悟,还是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纯化心灵、人格完善的,其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与道德规范思考都在审美范围内,与个人主体的认识、表现、思考和体验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崇高的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发展的集中表现。在美术教学中,把目标定位在培养鲜明优良的审美个性上,着重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评价的体系,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真正在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中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目的。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已有的对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等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既有的形式和审美标准,联系历史和现实文化思想思潮,综合进行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思考加以反思,使艺术洞察力、思辨力、准确表达能力得到完善。通过审美性的情感体验来树立崇高的精神理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化真为美、化善为美、以美为目的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感,而且应该具有健康的审美个性。达尔文在晚年时期曾经从自己沉痛的教训中得出结论:人格完善,即欲想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保持,必须注意从孩提时代即重视美育的训练。换句话说,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基础。但是,仅谈审美教育,避而不谈审美的个性因素,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曾非常突出,并引起了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的原因,使人们的审美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人们的审美个性价值受到了约束,个人审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化。但是,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十年,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已悄悄地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