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2023-07-23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是富有个性的存在,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均等的,是可以区分个体差异的。素质教育从实质上来看,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其核心或关键是个性的发展,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作为个性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它的发展无疑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这种类型的教育除了发展思维方式、提高能力、增加知识外,最终境界便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作品和事物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体验、感悟、鉴赏、创造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从社会功能出发,美术教育还是发挥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社会作用,实现其审美及诸多价值的必然途径,而这也只有在人的思维结构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才能达到。正如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而其中自我实现需要位于人的其他需要顶端,审美需要就蕴含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中。
无论艺术的认识作用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与感悟,还是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纯化心灵、人格完善的,其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与道德规范思考都在审美范围内,与个人主体的认识、表现、思考和体验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崇高的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发展的集中表现。在美术教学中,把目标定位在培养鲜明优良的审美个性上,着重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评价的体系,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促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个性化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真正在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中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目的。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美”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良好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已有的对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等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既有的形式和审美标准,联系历史和现实文化思想思潮,综合进行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思考加以反思,使艺术洞察力、思辨力、准确表达能力得到完善。通过审美性的情感体验来树立崇高的精神理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化真为美、化善为美、以美为目的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审美个性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感,而且应该具有健康的审美个性。达尔文在晚年时期曾经从自己沉痛的教训中得出结论:人格完善,即欲想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保持,必须注意从孩提时代即重视美育的训练。换句话说,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基础。但是,仅谈审美教育,避而不谈审美的个性因素,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这种现象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曾非常突出,并引起了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的原因,使人们的审美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人们的审美个性价值受到了约束,个人审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化。但是,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十年,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已悄悄地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在教育中大力提倡审美个性的发展,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美术教学应从人格教育的目的出发,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在美术课上得以培养和发展。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就应该明确,所有的孩子毫无例外都是有天赋的、有才能的。发现、爱惜、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素养。......
2023-07-23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大类。而形象思维又是以审美情感为依据的,任何事物,人们只有先看到它的形,在脑中构筑它的形象,再将这种形象予以固化,运用逻辑思维来对其进行思考,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23
试想,当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喜好达到一致时,社会将是一个毫无生机的社会,将会失去丰富多彩和广纳包容的特点,每个个体也失去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性,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都将受到怀疑。(二)充分挖掘学生审美个性的潜能人是具有个性潜能的动物。这样一种整体反应方式的训练正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格的基础训练,有助于提高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能力,促进学生审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023-07-23
对于学生的美术课作业,教师也应正确评价,这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探究性学习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表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这正好与美术教学的情意性特征相一致。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锻炼了对客观世界的综合认识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
2023-07-23
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并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照、比较,以及教学方法、理念的改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及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美术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
2023-07-23
对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美术的效果,同时也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最终的审美能力,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美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更加精彩。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说要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画家,而是侧重于对他们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3-07-23
在这里,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充分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指明了一个方向。自1870年起,美国的美术馆就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使命之一。与此同时,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影响了社会、家庭中的学生,为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审美个性奠定了基础。例如,2002年,上海举办双年展之际,共组织了十来场学术讲座,并开展征文活动,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于培养大众及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023-07-23
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美术教材时,应该遵循以下两点:(一)弹性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对其中的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基本动势是一致的。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由学生组织并成立各个部门,如创意部、制作部等。......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