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改进和培养审美能力:实用方法指导

如何改进和培养审美能力:实用方法指导

【摘要】:学生课前的准备帮助其建立了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动手的习惯,从而达到能力和知识的共同进步。这种交往互动,使得师生间彼此分享各自对于美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价值观,达成共识、共进和共享。其实,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先要具备最基本的审美知识。

(一)实现课堂互动,营造和谐的审美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存在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整堂课就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教学方式对美术鉴赏这样的课来讲,是非常不可取的。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是建立在对作品的交流和感悟上的一种艺术行为,而并非一种灌输行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不能把个人的主观意愿和认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其正确的做法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审美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思索和欣赏的热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发现美、认识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留给学生“十分钟”,让学生自己去讲解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十分钟的学生讲解时间。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课前的准备帮助其建立了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动手的习惯,从而达到能力和知识的共同进步。学生通过自己讲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持久的情感内驱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举行师生作品交流会

平时习惯性地欣赏书中名家的作品,学生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对同龄人或教师的作品,他们的兴趣会提升。因此,在教学中,不定期地开展师生作品交流活动,几人一组,通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分析、评赏,最终选出小组中公认的最佳作品,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等。通过举行师生作品交流会,营造了开放的审美情境,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

首先,举行师生作品交流会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审美情境。师生作品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求知、探究的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次,举行师生作品交流会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师生间的作品交流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分析,自己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举行师生作品交流会,便于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这种师生作品交流会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肯定了学生在美术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增强了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交往互动,使得师生间彼此分享各自对于美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价值观,达成共识、共进和共享。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方法不够新颖,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试着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在一堂课的某段时间,放上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在一张空白纸上画出自己从音乐中听到的,或感受到的画面。又如,选择教材里的一些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与思考,尝试着用线条概括性地画出它的轮廓或分析其构图,学生画好后,给全班同学展示部分作品,并让学生做出评价。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也能进行互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基本审美知识

对于美术鉴赏来说,紧扣学科特点好像容易引发歧义。有人将其理解为在课堂上运用大量的、具有相当专业程度的美术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从而把一堂以鉴赏为主要方式、以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艺术课上成了艰涩深奥的学术专业课,导致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失去兴趣。也有人过分强调该学科的休闲性,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口味,将高雅的美术鉴赏课上成野史课,对美术的边角余料,美术作品的逸闻趣事过多阐述。这些都是没有抓住学科特点的偏颇之举,都偏离了审美教育的主线。其实,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先要具备最基本的审美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储备,具有较深的专业素养。

也就是说,在讲授一类美术作品鉴赏时,教师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能将教材知识系统消化,讲解时做到融会贯通。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每次都将本节课要讲的相关内容做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道具方面的,如在讲课前,笔者就把自己临摹完成的一幅大幅的达·芬奇素描像和一幅同样大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印刷画挂在教室前的黑板上,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如此大幅和清晰的画呈现在眼前,且都是和达·芬奇相关的,学生平日见到的较少,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笔者从达·芬奇的自画像开始讲,讲他的生活,讲他一生对艺术和科学的不懈追求,最终落脚到他在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有他的严谨写实、充满人文精神的绘画风格。经过这一番铺垫,笔者已经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做了详尽的背景介绍。接下来,在对其代表作品的鉴赏中,笔者和学生深入探讨,启发学生感悟作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内容。这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

有些教师认为,美术作品的鉴赏讲解非常有难度,因为艺术中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这种认识是没有道理的。感觉不可言传,是因为没有抓住其真正的精髓,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笔者在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时候,运用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多种引导方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首先,将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并搭配上合理的音乐,让学生静静感悟;然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在这一步中,对学生的用词进行恰当地提示;接下来,指引学生对具体作品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去欣赏、体会,并交流、探讨。随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笔墨皴法的画稿出示给学生,对照不同的画稿,向他们逐一介绍并讲解山水画中笔墨丰富的表现力。然后,再次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山水画,让学生在两次对比分析中,加深并巩固鉴赏常识

(三)展开对比鉴赏,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对比鉴赏是通过美术作品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对比分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涉及专业艺术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如何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认识,抓住其精髓,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是教师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把握的重点所在。而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直观对比性。因此,“对比鉴赏”成为美术作品鉴赏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分析两幅或两幅以上具有可比性的美术作品,从中把握不同美术作品的含义、内涵、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及视觉审美能力。常见的对比鉴赏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形式。

1.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

如果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美术作品题材相同,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同,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对比鉴赏”的方法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西方美术之源》一课为例,笔者选取了古希腊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作为分析对象之后,又选择了另外两件题材相同的作品,分别为《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和《昔兰尼的阿芙洛狄特》。将这些作品摆在学生面前,并提出问题,即三件作品的不同在哪里,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大家的兴趣都很高涨,纷纷发言。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体态自然而且优美,似乎缺少活力;《昔兰尼的阿芙洛狄特》完整地表现了女性的人体美,但感觉不够端庄。对比之后,学生发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身上的残缺美更是一种真正的永恒之美。这种通过对作品的直观比较得出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残缺”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远比空洞的说教和对着一件作品喋喋不休地启发更有说服力。通过这类对比分析,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种直观的鉴赏方式使他们领悟到了真正的艺术美的精髓所在,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形式美和精神美的高度统一,这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艺术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因为艺术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升华。因此,尽管有些作品的题材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他们却具有相同的内涵。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时期存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且又有一致的价值取向。笔者曾专门拿出一节课对欧洲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作品进行比较。笔者选取了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分别是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以及拉斐尔的《西斯廷的圣母》。在展示了这三件作品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件作品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并且提示学生,这种相同表现在作品的人文关怀里。之后,笔者给学生讲解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世俗社会的情况,学生听后,踊跃发言,并且大都能够认识到这三件作品的内涵所在。最后的结论是尽管这三件作品都是以宗教或者神话作为选材,但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曲线行为,作品展现了世俗生活,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鄙视,具有鲜明的爱憎情仇观,突出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主要价值追求,是源于社会、反映社会的优秀作品。

学生能真正领悟文艺复兴的精神,也说明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艺术反映生活现实、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中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由此看来,对比鉴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得当,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鉴赏体验,能更准确地判断、分析美术作品。

(四)传授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去欣赏一百幅作品,不如传授学生鉴赏一类作品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通过具体的鉴赏过程,将美术鉴赏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掌握并运用,这才是教师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这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途径所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对学生鉴赏方法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第一,将对学生鉴赏方法的培养寓于每次作品的鉴赏实践中。

方法、理论性的内容是枯燥的识记性内容,空泛的传授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结合作品的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在理解一件作品的同时,理解这一类作品,并且能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同类作品鉴赏中,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鉴赏后,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

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如果没有理论的提升,学生在进行作品鉴赏时,往往有想法却不能流畅地表达出来,对美的领悟仅仅停留在“不可言传”的层次上。

第三,鉴赏方法需要不断交流。

每个人有自己看待和欣赏作品的角度、背景、思维方式,因此不同的人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会有不同的体会,并且形成不同的鉴赏方法。只有不断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审美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