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审美能力缺失的成因分析:深入探索其原因与影响

审美能力缺失的成因分析:深入探索其原因与影响

【摘要】:审美的缺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缺失。长此以往,美术教师自身也不愿意做出改变,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不起兴趣,课堂上习惯墨守成规。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从而影响了其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的缺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缺失。在绘画过程中,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感觉;没有感觉,就不会有感情;没有感情,学生就如同一台机器。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的精神极度浮躁,急功近利,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设法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高的回报。在这个审美泛化的社会,学习如何审美好像变得虚无缥缈。所以,部分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根本不会关注艺术学习所带给自己的内心沉淀,只会关注教师给自己的画评多少分,只会关注哪种技法的表现效果更佳,而不会深究技法背后的审美思考。在消费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个别教师也变得急功近利,缺乏职业操守,授课方式口诀化和公式化,根本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备不完善

课堂教学设备和设施是学生学习美术的辅助工具。学校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是否完善,反映了该校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程度。美术课离不开教学辅助设备,一旦脱离,美术课堂将变得枯燥无味。要想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将美术课的常规教学设备配备齐全。例如,美术欣赏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全方位地展示美术欣赏作品,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需要在脑海里想象,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用海报、挂画、语言描述不能相比的。

3.美术评价体系不科学

美术课程改革是全面性的,它涉及教育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课程标准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没有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学校和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来测试每个学生的美术学业成就。此外,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主体和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4.美育理论培训的不足

在国家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美术课程标准内容扩展了,学校的课时增多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学校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精神和新要求。因此,教师应转变旧的传统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美术专业知识。然而,由于当前美术教师接收到的关于最新美术课程标准和审美教育方面的培训不足,缺少关于审美教育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审美知识传授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二)内部原因

1.教师方面

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美术课的教学成效如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个人素质不高是美术教学成效不好的一部分原因,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第一,教育观念不新。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美术教师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他们重视绘画技巧,对于素描、色彩、油画国画、水墨画无不精通。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在讲课时同样强调分析美术作品构图、色彩、用笔、用色等绘画技法,而对于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人物背景等了解甚少。由于美术教师自身忽视了教育理论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时,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传统守旧,对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不了解、不关心,仍然按照老模式上课。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守旧。

美术教师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不重视,导致美术教师地位较低。美术教师不仅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而且在学校进行教学探讨的机会也很少。长此以往,美术教师自身也不愿意做出改变,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不起兴趣,课堂上习惯墨守成规。这样一来,美术教学改革很难推行。

第三,知识面不够广泛。

美术课之所以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为美术课包罗万象,美术教师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否则,当面对美术欣赏作品时,美术教师只能讲解作品的专业知识,不能讲解美术作品深层次的人文精神,那就失去了美术课的教学意义。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闲暇时可以多阅读历史、地理、文学等名著。

第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语言表达能力对美术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包罗万象的美术作品,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生就不能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即使教师博学多才,也无计可施。所以,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

2.学生方面

学生从小就习惯了“学美术就是学画画,教师教的自然是对的”的思维。虽然现在很多特长生为了凸显个性而标新立异,但毕竟涉及高考,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教师就是一个标杆,高考考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其他教师不教的自然是无关紧要的。另外,学生在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现状下,不能做到着眼于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在一些美术学院或专业对文化课分数要求低的情况下,学生会认为有捷径可走,有意或无意地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美术专业的训练中,并且寄希望于教师传授的“秘诀”,从而快速取得好成绩,对系统的审美教育反而没有耐心,甚至反感。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色彩写生之前必须进行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出一种很不耐烦的情绪,学生已经养成了“美术课就是要画画”的惯性思维。所以,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学生要么倒头大睡,要么直接说“老师,赶快教我们怎么画吧,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这种对美术学习片面而又极端的认识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即面对同一幅作品,学生本来应该持有不同的见解,反映个人的审美观点,现实却是这种见解只会依附于教师的评判标准,依附于高考的标准。由于受升学压力、家庭压力,学生不得不将美术欣赏课视为副课,更有甚者,在美术课堂上休息,在美术课堂上抓紧时间学习“主课”。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从而影响了其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一,很多学生认为,上美术课完全就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没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没有丝毫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就算参加了,也属于无奈之举。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美术课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美术教师的讲课不够生动,只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延伸到美术作品的精髓。由于学生从入学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所以掌握的美术知识不太完善。因此,美术教师应该依据教材,考虑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兴趣爱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重视美术课,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不重视,很多家长表示“美术课不重要,学不学都行”“能及格就好,反正高考又不考,何必太在乎”。学校、家长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不主动参与美术活动,这些行为都造成了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学生美术知识匮乏。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美术课的原因在于“听不懂”。学生的美术相关知识匮乏,同时美术知识不能和其他科目知识相互联系。有65%的学生表示,有时候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很感兴趣,可是感觉到自己美术基础差,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美术学习上。由于学生的美术知识缺乏,使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美术教学陷入了僵局。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都失去了教学的兴趣,教师不愿意继续研究和更新教学方法,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习美术,从而导致美术教学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