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摘要】:(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审美能力是衡量现代人特别是学生修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于是,正式将美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贯彻这一决定和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爱好、审美智力及提高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审美能力是衡量现代人特别是学生修养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不懂得美、不热爱生活、没有美好追求的学生,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课程。其中,美术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美术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范围,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审美评价逐渐形成,审美感日益增强,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给学生带来体验美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审美心理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1.理论意义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是开展美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于是,正式将美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决定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有效贯彻这一决定和美术新课程标准。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审美兴趣、审美素养及审美能力,就会崇尚真、善、美,自觉维护真、善、美,从而努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人的发展奠定正确的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实践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审美能力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教育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审美能力强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及工作、学习中,自觉地将科技与艺术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实现真正美的创造。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爱好、审美智力及提高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审美表达,获得审美体验,以审美的眼光审视美术作品,并做出反应。

1.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美术教学促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进行审美经验的交融,让学生获得审美的喜悦,从而形成陌生而新鲜的心理感受。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学生带来大量的直观感受,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了审美能力,并获得了大量的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使学生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素描这种以单色来表现事物的形式,既是绘画基础的训练方式之一,又是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作品。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者的差异,它呈现出的也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流派。有的造型扎实,画面刻画严谨,层次感、空间质量感等都具备,形成了因素全面的素描,俄罗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学院派风格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有的美术作品重结构,重解剖,重肌肉、骨骼的深入理解,注重人体运动的深入刻画,而削弱光影成分,画而生动,使所刻画的对象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琪罗的素描作品。学生只有通过直观地欣赏作品,才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形象思维与审美能力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审美体验。

2.使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美术作品并做出反应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时,学生便会以审美的眼光直观美术作品,并做出反应,学会审美表达。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学生应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在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只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由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向“美术语言”转变,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进行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进行描述时,启发、鼓励、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逐步提高。美术教学应在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同时,使美术学习具有专业性。同时,让学生不仅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对美术作品做出恰当的反应,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