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理解并培养审美能力:美术学中的高级成分

理解并培养审美能力:美术学中的高级成分

【摘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审美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而审美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审美感知能力的感知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在形式的感知,另一个是对内在情感意义的感知。

美术学”这个概念经历了中外艺术历史上多次演变,但最终在汉语里的定义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可视平面或立体造型形式的艺术,包括人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所从事的绘画活动、美术作品雕刻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美术在艺术概论的定义是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将美术归结为“空间艺术”。美的内容包括世界万物一切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包括人们的主观存在。概括来说,审美就是一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事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审美是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受到时代、文化环境、个体文化修养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审美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并不断发展的特殊能力。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审美实践有关,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产生审美能力的生理素质,这种素质有高下、敏钝之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艺术作品创作是人类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和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重任。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我国目前实行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以此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个教育内容的制定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美育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审美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身边的艺术品和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水平主要通过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这三方面来体现。

就内容方面而言,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审美感受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人的视听感受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的感知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在形式的感知,另一个是对内在情感意义的感知。在对事物进行审美时,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观其形,而且要见其神,听其声而动其情,从对事情的情感起伏变化中体会到对象的深刻内涵。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具备审美感知,才会萌发美感,而审美的深度和广度是由美感的敏锐程度来决定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指人们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在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进行自由创造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能很好地证明事物对立与统一。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阶段,所面对的环境都会影响审美观的形成。从哲学角度讲,审美是客观事物对人主观心理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审美表现了每个人的个体性。就美术而言,审美标准主要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根据一定标准,形成的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进行评价的观点。

自然美,从美术的角度来说,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还有自然状态下人类本身的自然美等。这种美是自然界本来的面貌,是没有经过人为的美。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物象是自然生长或自然运动的结果,是经过优胜劣汰而留下的产物,显示出最自然、最原始的美。

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社会美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的内涵丰富,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行与修养。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学生应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具体表现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劳动成果上,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建筑物等。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艺术美的思想性的作品具有健康的主题思想,真正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真情所为,画家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块色彩都具有内在的感情意趣,体现着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和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越真切,就越能够打动人,表现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健康向上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最能引起观众广泛的共鸣,属于思想美;表现颓废意识的作品,就根本不能谈得上是美术作品,也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思想美还包括艺术思想的美,带有哲学真理,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