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强化教师引导作用与升华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性

强化教师引导作用与升华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性

【摘要】:(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注意“感受”,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艺术的审美表现过程需要审美感受,需要情感的参与。基于这种认识,在作业练习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的引导。如临摹课必须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欣赏,在充分感受后再做练习。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美。同时,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并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生成审美情感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需要教师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引导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教师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营造美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生成审美情感,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师生的配合与沟通。配合默契时,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轻松,即师生都要有一个放松、轻松的心态。美好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对学生美好情感和美好心灵的培养,它涉及美育的实质和根本。如命题画《可爱的家乡》会让人想到《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笔者将这支明朗、欢快、节奏愉悦的歌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这时,学生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奇山异水、碧蓝大海,看到了高楼大厦、车来人往的美好景象。最后,爱家乡的情感催动了作画的欲望,学生自主自觉地在音乐氛围内构思作画,创作出了一幅幅主题突出、构图饱满、色彩明快、富有想象力的作品。音乐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心理感受,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还引发了下次再学习的激情。又如,在风景装饰画的学习中,作业《秋韵》的制作过程是这样设计安排的:设音乐情景短剧——学生讨论——根据体会完成作业。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秋天的音乐、秋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秋天的世界。学生正是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才能够轻松体会到《秋韵》的感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内涵美进行展示和欣赏。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教学整合,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启发,使学生达到美好的心境,有了美好的心灵和艺术的情感,就不难画出具有美好意境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注意“感受”,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美术技法(透视变化、明暗对比、比例关系等),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得不到全面培养,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如中国画《花鸟》一课,这是纯技法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墨、用笔、用色、构图,讲授这些技法已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但教师讲授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教给学生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艺术家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美。一根树枝、一片花瓣、鸟的尾巴、鸟的翅膀等,在用笔、用色中都能发现它的美,学生应学会欣赏美的自然及美的美术作品

在美术课中,审美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用眼睛去感觉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历年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及教师的范图、范品让学生去感受,还应注意收集一些适合欣赏的玩具及工艺品。在上课时就展示欣赏图,给学生审美的享受,为理解新课内容做铺垫,这样既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又有助于教好新知识,完成练习。

在美术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业技法水平的表现是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也不可能全在作业中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可有选择地选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讲评,提些问题,尽量启发学生动脑,如“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画画得好不好?”“你看了有些什么感受呢?”等,学生会随着提问去观察、去感受。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如在评述两幅主题相似的美术作品(例如,两幅水果静物图)的时候,可以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教学,提出以下这些问题,“你觉得哪个作品更好?为什么?”“这两个作品在用色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构图方面有什么细微的区别?”“作品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你最喜欢作品的哪一点?”“你觉得作品不足的地方在哪儿?”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对学生的看法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解一些水果静物作品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指出这些作品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哪些不足之处是需要改进的。这样精心设计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对美术课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又如,初二泥塑《动物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塑造他们最喜欢的动物形象。在课结束时,让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办个小展览,互相交流作业,很多同学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真美!”的感叹,这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艺术的审美表现过程需要审美感受,需要情感的参与。基于这种认识,在作业练习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的引导。如初三《鸟的标本》写生课,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认识鸟的形态、色彩特征、生活习性等,然后在感受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对鸟的喜欢情感,像写作文用语言表达感受那样,用画来表现对鸟的感受。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对有着美丽羽毛的小鸟产生了喜爱的情感,这种喜爱之情使得学生们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用各种各样鲜艳的色彩来展现小鸟的羽毛,以此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如临摹课必须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欣赏,在充分感受后再做练习。例如,教师在让学生临摹齐白石的《虾》一图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虾戏水的真实场景,没有条件的则可以让学生先欣赏齐白石的作品,在学生充分感受后,再进行练习。这样,审美感受得到强化后,学生上美术课就不再是枯燥乏味了,而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实质是审美情趣得到了体验,审美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在绘画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情感

对于情感冷漠的人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不会引起他的兴趣,也谈不上审美享受,更不具备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良好情感因素的形成,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首先,教师应通过色彩绘画教学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当代画家卡特林说: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动力是“情”,如果在绘画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情感融入,那么表现出来的色彩作品就不会有打动观者而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因此,当学生面对一组静物时,笔者首先引导他们产生情感,然后把静物画同其他艺术形式做比较联系,特别是同影视艺术的类比。即主体的花瓶陶罐如同影视剧中的主要角色,杯盘蔬果则是次要角色,衬布则是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在它们之间的位置、空间关系上,有聚有散、有前有后,在光色交织中,正演绎着或美丽动人,或忧伤惆怅,或豪迈激越的故事等。通过引导,使学生体会到静物的生命力,开始由被动描摹转向融入自我对静物深切情感的主动表现。在色彩风景画教学中,笔者反复向学生阐述,为什么取这样的景?要再现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面对景物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完成写生作品?让学生知道,留心处一草一木皆有情,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听取他们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主观灵动性,以期在这种互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美的认识规律,使美感知觉自然形成。

与此同时,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加深对绘画作品形式美的认识,进而将这些审美信息深化为一种审美认识,升华为一种审美情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并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来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就曾经让学生临摹著名素描作品,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