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摘要】:而对于那些比较文静内向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循循善诱,利用鼓励式教学法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可以用实际教学的例子来对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加以说明,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对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针对当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审美体验难以开展的现状,人们有必要对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途径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创作潜力未能较好地开发。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在提倡全面提高的同时,要避免千人一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多渠道并重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研究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通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适合各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开展个性化教学。例如,对于性格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作画,或者是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素材创作作品、进行小组讨论的做法,让学生主动融入美术课堂中来。而对于那些比较文静内向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循循善诱,利用鼓励式教学法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二)进行分层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毫无内容层次区别的“一锅端”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绘画作品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一般来说,绘画作品根据其风格不同,可以分为再现性作品和表现性作品。其中,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

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例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于萌芽状态,但又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运动的体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从而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体验。在教初一学生欣赏这两幅作品时,可以将欣赏重点放在整个构图的整体印象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在教高一学生欣赏这两幅作品时,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形式处理分析上,通过色彩的变化、人物的造型、整体构件等细节部分的欣赏,让学生体会到两幅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感受,让作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用实际教学的例子来对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加以说明,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对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家本身的兴趣可能会远远超过对作品本身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合初中生的特点,笔者以初三学生为教学对象,设计了《最后的晚餐》的教案,如下所示:

1.教学目标

了解和感受艺术大师达·芬奇的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在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有崇敬大师和珍爱世界经典艺术的情感。欣赏和感受达·芬奇的经典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在构图、色彩、人物动态及面部表情、丰富传神的美感、绘画技法上的审美特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审美经验,大胆想象,理解和评价大师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在绘画中,能联系大师的技法,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表现自己的审美认识与情感。

2.教学重、难点

对艺术家的艺术的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

3.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绘画工具、学生资料袋。

4.教学过程

(1)由学生来讲述达·芬奇的童年艺术学习趣事

①出示课件

以几幅用铅笔画的鸡蛋图画,引出达·芬奇的童年故事。

师:你看见过大屏幕上的这些画吗?这是谁画的?(背景音乐

②学生讨论达·芬奇童年学习绘画的趣事,体验大师艺术学习的历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儿时听过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体验艺术学习需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着手,绘画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把握事物的特点,任何成功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坚持。)

《达·芬奇画鸡蛋》——达·芬奇在初学绘画时,他的老师每天总是让他观察并画鸡蛋。一天,他不耐烦地问自己的老师:你每天总是让我画鸡蛋,这太简单了,如此下去,我何时才能真正掌握绘画的技巧与本领呢?听了达·芬奇的话,他的老师举起一只鸡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一只鸡蛋看似非常简单、好画,但如果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并绘制它,你会发现,绘画出来的结果大不相同。如果你领悟不到这一绘画的基本要领,不能熟练地掌握绘画的技巧,你就很难在绘画领域中有所造诣。老师的话给了达·芬奇莫大的启发,使他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他埋头苦练绘画基本功,终于成长为一位世界美术大师。

师:同学们,当初这个画鸡蛋的小孩,长大了,最终成了一位闻名世界的绘画大师。

(2)达·芬奇的艺术成就

①出示课件

出示图片文字,伴随话外音,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巨匠达·芬奇的艺术足迹。体验大师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对世界所做的贡献,萌发学生对大师的崇敬情感。

提问:达·芬奇与其他美术大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答:他不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科学家。)有哪位同学知道他的著名美术代表作品和对科学的贡献?

有人说,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一方面,他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人的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研究自然科学。他不仅是画家、雕刻家、首饰家,而且还是建筑家、工程师和音乐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有经验的老师。

②请学生大胆交流自己对达·芬奇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对达·芬奇的艺术、科学成就知道哪些,你收集或带来了达·芬奇的哪些经典作品?你能给我们介绍你带来的大师的作品吗?你对大师的艺术成就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3)欣赏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

①播放课件《最后的晚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在构图、色彩、人物动态及面部表情、丰富传神的美感、绘画技法上的特点。

首先,了解作品《最后的晚餐》的外在美,即高4.2米,宽9.1米,是一巨制,绘于圣玛丽亚寺院食堂的墙上。

其次,了解作品的取材,来自《圣经》故事。当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他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如一石激浪,引起餐桌上的一阵骚动。达·芬奇画作表现的正是这骚动的片刻。

再次,画家所追求的审美内容及审美效应,即立足于观众仰角透视,并把人物设置在画面前沿。在一张长桌前,正中坐着中心形象耶稣,他的十二门徒左右各坐6人。每侧又分成两组,每组3人。听到耶稣的话后,门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其反应通过颇具个性的神态和姿态表现出来。

最后,仔细品画,感受作品人物塑造得极其生动、栩栩如生。画中的人物或吃惊,或愤怒,或悲伤,或猜疑,叛徒犹大显得惊恐不安。端坐的耶稣则神态安详,处于自制的状态,与两边的动态又形成鲜明的对照。作品动态态势避免了画面呆板的对称,这是一幅立体的、生动的图画。

②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赏画后的感受与理解,并用卡片或笔记本将其感受、欣赏评价记录下来

师:从这幅画中,你感受到哪些美感?你最喜欢画上的什么?你认为,这幅画最精彩的是什么?

③联系学生生活,展开艺术想象

师:欣赏了这幅画,给你的绘画带来什么启示?你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捕捉哪些生动的场面,就是像这幅画那样,表现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场面。教师启发学生把视觉和艺术思维投向平时的生活。如热闹的运动场上运动员、观众的生动表情;热闹的集市上菜农、果农及赶集的场面;家庭的节日聚会、自己的生日宴会欢乐的场景及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等。

(4)创意表演——假如我是达·芬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达·芬奇,成为闻名世界的绘画大师呢?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分组合作,想象假如我是达·芬奇,请学生进行戏剧性表演,就像达·芬奇在我们身边生活、学习、工作、绘画一样。可以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表演。

(5)我来创作《最后的晚餐》

①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最后的晚餐》这么出名的原因,假如你是·芬奇,你会怎样来绘画《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呢?

②请学生自己构思如何画自己心中的《最后的晚餐》。

③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设计。例如,以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作为图中的一个人物的蓝本来进行绘画,如可以将教师画成耶稣,将电视上出现的一些坏角色作为犹大的蓝本。

④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即兴示范绘画新的《最后的晚餐》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新作品的欲望和绘画热情。

⑤学生创作、绘画新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给学生分发《最后的晚餐》图片;学生可以自己独立作画,也可选择与同学合作绘画。教师提示绘画要求,即构图有新意、人物与背景色彩相互协调、人物造型有自己的审美倾向。

(6)教学评价

①展示作品,共同欣赏,相互评价。

②评出最美的《最后的晚餐》,最有个性的《最后的晚餐》,最有趣的《最后的晚餐》,最有特点的《最后的晚餐》等。

③鼓励学生敢于做“大师梦”。

师: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做了一次大师,希望你们像大师一样,努力创新、学习、持之以恒。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我们班的同学有的将成为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发明大师。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达·芬奇的了解,加深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在由看到画、由对作者的了解深化到对作品的了解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在以上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所体现的情感氛围中去。这种将故事与作品分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既不会使学生觉得课程过于单调,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焦点透视等绘画构图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中,笔者直接出示作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看了画以后的感觉。学生大部分的感觉是画面上的这个人物很苦、很难过、很不开心,还有个别学生说看到这个人以后感觉很恐怖、很害怕。学生真实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自由的流露,笔者充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不限制他们的思索。

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人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橙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可以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像街道、大小色块像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分层次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细致,更加有针对性。例如,在教初中学生欣赏这幅作品时,由于初中学生接触美术学习不久,对美术欣赏的认识不是特别深,这时候可以将重点放在表现性的内容的教学上,如重点欣赏作品中所体现的线条美、色彩美。而对高中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将重点放在作品中的再现性内容的欣赏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脑中描绘出街道、建筑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