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存在的审美情感培养问题分析

存在的审美情感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审美兴趣调查显示,在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美术教学中制约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事实上,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

在看到当前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教师也必须看到当前学生的审美情感并不完全成熟,仍然存在着诸多缺失,如审美的被动化。其实,大多数学生并不缺乏主动感受美的能力,但却缺乏主动感受美的动力或者愿望。在美术课上常常碰到这种现象,每当问起学生对某件艺术品的感受时,许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是拿起书本,将书本上的相关语句照本宣科地念一遍。一旦书本中没有相关评论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用简单的“好、不好、还行、不知道”来作答,或者随便在书本中找个不相关的语句念一下就算是回答了,更有甚者沉默不语。又如,学生的审美情感普遍存在浮躁化的现象。当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感悟和体会课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坐立不安,很多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时,无心体会其蕴含的空灵宁静之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常出现对艺术品盲目的肯定现象,认为只要能到课本上的一定错不了,具体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在评价现代艺术作品时,绝大多数学生仅凭过去简单的经验来武断评价作品,很少有学生能冷静下来具体联想到画面后面的相关背景,因为作品本身已超出了他们生活中惯性的审美体验。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画出别人看不懂的就是“艺术”,只要看到别人一下子接受不了的,他都主动接受,使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出现偏颇。除了这两个明显的问题外,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审美情感的培养

由于升学方面的压力,某些学校并未对美术教育这一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引起应有的重视。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理论水平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加强学生的政治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实践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美术教学工作难以获得应有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高中美术教学为例,高中的美术教学可以说是整个学习阶段最不受重视的一个科目,由于学生都面临着高考,而美术课又和高考没什么联系,因此很多学校干脆将美术课停了,换成了其他课程。美术教育地位的低下,自然使得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阵地,很难真正开展起来。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审美兴趣

调查显示,在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美术教学中制约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方面,当前美术教材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思想状况,缺少足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视点,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美术教材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未能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地递进。同时,这些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就导致了教材内容的枯燥和不全面。事实上,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编排美术教材,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事实上,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并且,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有效地勾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找兴趣、为兴趣找“老师”,是美术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传统教学只是“大而同”的内容与目标要求,而没有凸现美术的重要特征——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以此作为教学上情感刺激的方法。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当前美术教学中不少教师明显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例如,对初一学生进行折纸艺术教学时,一些教师往往局限于书本上的资源,将折纸的范围局限在折纸鹤、折花等,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这样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束缚。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纸折皇冠、折戒指、折衣服等,这些丰富多样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审美情感也能得到深化。

(三)教学模式单一,审美体验无法展现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诱导、启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到美术教学中,这种现状有所改变。但是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同时,也使不少教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个别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此以往,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在进行中国山水画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不亲自作画示范,讲解其中的要点,而是直接用课件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只让学生欣赏,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知识,仅仅知道一些知名画家的名字和知名作品的名字,而很难掌握画山水画的技巧,更不懂得欣赏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一些中学生在谈到山水画时,往往第一印象只是要用到墨,墨有浓淡之分,这种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表层层面。

事实上,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所有这些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通过教师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示范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教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以及披、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都需要教师进行示范,从而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那只是点点键盘说说而已。那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

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地为学生演示,这不仅让学生羡慕教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出教师的亲和力。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不能使人信服。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宽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是,当前中学美术教学中缺乏的正是示范这种教学方法的广泛使用,而多了一些偷懒,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学到东西,更不用说培养审美情感了。

(四)教师引导作用不足,学生审美情感难以升华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审美情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这是当前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美术是人类创造的情感符号,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存在偏差,美术教学抛弃了美术学科特性的内容,使其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由于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经验不足,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疑问。例如,在莫奈的《睡莲图》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画像中的睡莲和自己所见到的睡莲不同?为什么里面所展现的光影效果会有一种分不清是日出还是日落时分情境的感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有争论。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及时梳理、归纳评述。

当前部分美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也未能及时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创设教学的新境界,结果往往使得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例如,在面对前面所提出来的为什么莫奈作品中的睡莲和自己所见到的睡莲不同这一问题时,有些教师只是含糊地回答印象派作品中的事物是凭借作者的印象或者回忆画出来的,与现实中的事物自然有所区别,而没有认识到学生问这个问题的心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往往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难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五)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审美知觉备受压抑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审美知觉备受压抑是当前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尽管设置了疑问让学生思考,但是却急于出示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的乐趣,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了挫伤。又如,在学生提出一些与权威看法相左的意见的时候,一些教师往往以“你的想法是错误的”或“权威不是这样认为的”这样的理由来否决学生的意见,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这样就使得教出来的学生犹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形成思维定式,只会听教师讲,而不会自己主动思考。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学生的审美知觉备受压抑。审美知觉是当审美主体通过感官感知审美对象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综合、整体的把握活动。审美知觉是实际审美活动的基础,整个审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审美知觉是属于人才有的一种知觉,是对事物感知表现性的知觉。事物往往有两种属性。一是物理性。比如,一种物体,它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它要占有一定的位置,它的坚硬度如何,它的形状如何,这都是物理属性,是可以测量出来的。任何一种物品都有物理属性,如这个塑料袋是白的、软的、由塑料制成的,这就是它的物理属性。但是,事物还有另外一面,也就是它的表现性。事物的表现性就是事物表现人的情感的属性。人的普通知觉是观察,看到的是事物的物理空间本身;而人的审美知觉是领悟,领悟的是事物的活力。比如,春天花儿开放了,有的人看了没什么感觉,而有的人却感觉到花含着笑,花笑是人领悟到的,这就是审美知觉。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他们不仅仅“观察”,而且“领悟”;不仅仅用感官,而且用心灵。而当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仅仅停留在观察的阶段,很少深入到领悟阶段,学生的审美知觉未得到有效触发,整个审美活动很难真正完成,更不用说审美情感的培养了。例如,在进行花鸟画欣赏教学的时候,在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时,不少学生往往只觉得这就是一只丑陋的鸟,完全不符合正常比例,而很难体会到画中所体现的那种孤寂的感觉,那只孤零零的鸟实质上是八大山人心境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