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前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摘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教材的编排目的是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从而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在这种主旋律下,学生的审美情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陶冶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并要求学生在美术课中逐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当前美术课程教学已实现了以下转变。

首先,在教材的编排上,目前我国是在一个美术课程标准下,允许编排多本相关又各自独立的美术教材,因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方特色,编写了多种版本的美术教材。

这些教材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征,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从美术艺术的各个领域出发,涉及面广泛,审美教育的主线突出。纵观新编教材的特点,不难发现,这些教材都打破了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只注重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着重强调以学生艺术观的形成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中心,两种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主导思想,这是美术常识和美术欣赏。这种教材的编排目的是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从而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其次,美术新课程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学”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这一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就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及魅力。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教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的,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体现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第三,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相融合。

之前,中学的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为一体,构成了现在的艺术课。在教材里,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的形式出现,开辟了艺术教学在21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美术与音乐的内容还做了融合,如描绘京剧脸谱,画出芭蕾舞的造型,舞蹈中服装的穿着、颜色的搭配,走进大自然中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中艺术课的新特征、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是值得肯定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见证。美术与音乐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感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尝试。音、美本一家,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无不透露出美的含义。而在精彩的绘画中,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也能看到音乐的动感。将美术、音乐融合为艺术课,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第四,美术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和提高。

美术新课程除了保留传统的美术史(古今中外历史)、美术作品的欣赏、素描、水彩绘画外,新增加了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动感网页制作等一些很新潮的内容。而音乐中除了保留传统的音乐歌曲外,新增加了各民族的舞蹈(如孔雀舞、傣族舞、新疆舞蹈、藏族舞蹈等),地方戏剧(包括沪剧、昆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国际性舞蹈(如伦巴、芭蕾舞、恰恰、街舞)等一些很独特、时尚的内容。

第五,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美术作业就像一件任务一样,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地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美术新课程要求学生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并以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运用各种美术材料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随着美术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价值,美术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显著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遵循审美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逐渐成为美术教育的主旋律。在这种主旋律下,学生的审美情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