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极大的优势。美术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对于这种特殊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或者是对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美术教学正是体现为一种对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开发,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水平,从而渗透在其他文化素养之中。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既是美术课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2023-07-23
蔡元培先生曾就审美情感培育的问题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是对美育的深层次的解释。之前提到审美是受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的,实际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心理因素。美育的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美”的范围很广,在美育课堂上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欣赏能力及审美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和热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
审美态度是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就拿美术欣赏课来说,教师让学生欣赏同一幅画,而得出的体验感想却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情感。在人的一生中,学生时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从疑惑转向清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对于“美”的正确理解是相当重要的,树立一个乐观的、正确的审美情感对于以后的人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个阶段也是人最想表现自己“美”的时期。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使用许多办法来表现自己,并认识“美”,审美的情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很容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叛逆情绪,认为“另类”是“美”,认为“另类”是其他形式表现的“美”,导致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对“美”的感受产生偏差。因此,在中小学即审美情感的形成时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加以引导,逐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使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理性审美之中,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也是极为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艰巨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刚刚开始具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他们心理从懵懂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们会有着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审美态度,取决于个人审美情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审美状态的影响因素,使其审美情感得以健康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辨别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其审美情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纵观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作品欣赏、技能技巧训练,现代工艺制作等,学生都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个性化的美的表现,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判断,离不开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它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的情感动力。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是一种全身心的情感体验,是对优秀美术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的再度体验。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必须具备“愉快的享受”这一特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艺术,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流露的情感需要。对于这一点,当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中,所获得的无论是快乐、悲伤、恐惧和欢笑,都是带有艺术的、愉快的享受。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还是一个审美认识逐步提高而趋于丰富和充实的过程。通过建立良好、合理的审美判断,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品质。同时,审美情感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情感与教师的审美情感密切相关,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教师总在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另外,学生的审美情感离不开自身情感的宣泄、升华,并表现出独特个性和一定的情感倾向性。
美是客观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画坛大师、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离开美术的教学是苍白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唯有与美术教学结合,方可形成完整的教学”。站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刘海粟先生的论述是非常科学的,对于人们今天的美术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是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的。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时刻感受美、欣赏美,使学生具备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美术教学是需要学生在情感参与下开展的审美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也可以反映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审美态度及倾向。美术教育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所以对于智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能陶冶人的身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因此,审美情感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极大的优势。美术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对于这种特殊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或者是对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美术教学正是体现为一种对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开发,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水平,从而渗透在其他文化素养之中。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既是美术课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2023-07-23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大类。而形象思维又是以审美情感为依据的,任何事物,人们只有先看到它的形,在脑中构筑它的形象,再将这种形象予以固化,运用逻辑思维来对其进行思考,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23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注意“感受”,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培养。与此同时,艺术的审美表现过程需要审美感受,需要情感的参与。基于这种认识,在作业练习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的引导。如临摹课必须引导学生对原作进行欣赏,在充分感受后再做练习。......
2023-07-23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关注幼儿的情感交流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在情感的交流与熏陶。在舞蹈教学中适当渗透体育舞蹈舞蹈对幼儿性格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正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即培养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老师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发现,不少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幼儿在学习拉丁舞、华尔兹等体育舞蹈后,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2023-11-22
引言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重点讨论人类审美情感与进化之间的联系。即使我们的审美经验和进化之间有联系,但我们对动物审美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明,这充其量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第六章是景观与环境美学,这是一个受到进化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在第七章,我将考虑人类美的主题。这种方式不仅令人气愤地简单化,而且使得人类美与非人类对象的美难以联系起来。......
2023-10-14
视觉形象的审美是个人情感主观的反应,审美个性是审美情感发展的最高要求。因此,审美个性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重视。所以,美术教育对于形成健康、全面的审美个性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个性的合理建构作用体现为塑造教育和履行教育相结合,发展审美个性中优良的成分,克服矫正其消极因素。......
2023-07-23
没有情感表达舞蹈,观众将无法感受表演中蕴含的情感,也无法体验舞蹈的艺术层次。(二)情感表达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情感支撑和情感传递是舞蹈成败的关键。可见,舞者的表演是连接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的纽带,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舞蹈素质、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表演的完整性均与情感表达有重要关系,可以说,情感表达在一支舞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2023-11-19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审美兴趣调查显示,在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美术教学中制约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事实上,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