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婴儿不具备审美心理,但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潜能,故将此阶段称为前审美阶段。这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从一般的审美心理水平向艺术性的水平过渡,故将这一阶段称为前艺术审美阶段。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马斯洛认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逐层递进,是人类生长发展时必须经历的。......
2023-07-23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我国中小学学校进行的美术课程,是以国家课程标准理念、原则为指导和参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有序的教学计划实施,达到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的的教育活动。美术课程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然后,设定“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分目标。根据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在备课中会根据三维设定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效率高的教师,通常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仍是重要目标,忽视此目标将会使美术课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绝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且注重用行为术语来描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设计非常空泛,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容易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率较低。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此目标可以分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调查显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对这一目标的设计也比较精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在教学中有其独立地位,但在实施中却不是孤立的环节,必须在教师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不失时机地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此目标的表述中,许多教师用到“美”这个词。这些“美”既涉及狭隘的美,如线条美、色彩美、形态美等,也涉及广义的美,如文化的美、自然的美和心灵的美等。正是因为教师们关注到了这些美,所以在课堂中才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去认识美、感受美和表现美。然而,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个别教师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对作品理解之后的情感表述中发现,其教学与目标制定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二)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当教师进入实际教学阶段时,人们发现,学生的学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所以平时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学生”完全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进行的,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他选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就越得当,教学过程就越顺畅。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技能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效完成其他技能的学习。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
美术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美术教师的职业生活具有审美性。其次,美术教师是以创造者的姿态介入教育教学的。最后,美术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尹少淳主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突出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资质:第一,普通和多元的美术理解,分为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美术专业技能。第二,基本的教育学原理知识与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和美术教育学知识。第三,深厚的文化与人文素养。调查显示,美术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龄、资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男、女教师上课风格各有不同,但也不是影响课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来进行教学,使美术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美术教学的相关培训活动,学习美术相关知识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初生的婴儿不具备审美心理,但具备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潜能,故将此阶段称为前审美阶段。这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从一般的审美心理水平向艺术性的水平过渡,故将这一阶段称为前艺术审美阶段。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马斯洛认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逐层递进,是人类生长发展时必须经历的。......
2023-07-23
审视当前学校诸科教育,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最佳阵地。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在发展阶段,对于接受事物的美丑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判,审美标准不成熟,可能对美丑不能做出正确辨别。美育是树人之本,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生审美品格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很有必要。......
2023-07-23
所以,它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且具有一定形式的客体,这就是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既是美的现象,也是构成美的细胞。根据审美客体来区分,审美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人体美等。二是通过对自然物作用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显示自然物的审美意义。人体美包括两方面。......
2023-11-29
以多重共线性分析后确定的13个环境参数,将时空贝叶斯估计中的环境相关项变量分为3个时间相关项、9个空间相关项和1个时空相关项。表6.6三类犯罪事件的时空贝叶斯回归模型系数续表在建筑密度大的区域一般是以小型建筑、密集型建筑为主,区域内居民数量较多且素质有高有低,导致潜在罪犯的基数较大,同时,建筑密度大的区域路况一般较为复杂,犯罪成功率和逃脱率较高,因此在建筑密度越大的区域发生各类犯罪的几率越高。......
2023-06-15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教材的编排目的是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从而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在这种主旋律下,学生的审美情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023-07-23
对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美术的效果,同时也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最终的审美能力,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美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更加精彩。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说要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画家,而是侧重于对他们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3-07-23
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并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照、比较,以及教学方法、理念的改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及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美术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
2023-07-23
(一)情感体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不仅包含着艺术美和形式美,还包含着社会美和自然美,美的这四种形态是融合在一起的。......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