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因素影响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究

因素影响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究

【摘要】: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美术教师的职业生活具有审美性。其次,美术教师是以创造者的姿态介入教育教学的。调查显示,美术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龄、资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美术教学的相关培训活动,学习美术相关知识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我国中小学学校进行的美术课程,是以国家课程标准理念、原则为指导和参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有序的教学计划实施,达到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的的教育活动。美术课程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然后,设定“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分目标。根据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在备课中会根据三维设定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效率高的教师,通常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仍是重要目标,忽视此目标将会使美术课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绝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且注重用行为术语来描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设计非常空泛,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容易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率较低。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此目标可以分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调查显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对这一目标的设计也比较精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在教学中有其独立地位,但在实施中却不是孤立的环节,必须在教师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不失时机地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此目标的表述中,许多教师用到“美”这个词。这些“美”既涉及狭隘的美,如线条美、色彩美、形态美等,也涉及广义的美,如文化的美、自然的美和心灵的美等。正是因为教师们关注到了这些美,所以在课堂中才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去认识美、感受美和表现美。然而,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个别教师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和对作品理解之后的情感表述中发现,其教学与目标制定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二)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当教师进入实际教学阶段时,人们发现,学生的学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所以平时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备学生”完全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进行的,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他选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就越得当,教学过程就越顺畅。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技能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效完成其他技能的学习。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

美术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美术教师的职业生活具有审美性。其次,美术教师是以创造者的姿态介入教育教学的。最后,美术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尹少淳主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中,突出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资质:第一,普通和多元的美术理解,分为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美术专业技能。第二,基本的教育学原理知识与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和美术教育学知识。第三,深厚的文化与人文素养。调查显示,美术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龄、资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男、女教师上课风格各有不同,但也不是影响课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来进行教学,使美术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美术教学的相关培训活动,学习美术相关知识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