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当前学校诸科教育,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最佳阵地。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在发展阶段,对于接受事物的美丑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判,审美标准不成熟,可能对美丑不能做出正确辨别。美育是树人之本,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生审美品格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很有必要。......
2023-07-23
(一)感性的贫乏需要审美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了近代文明社会。与此同时,理性主义取代了以前的感性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它的突出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性主义逐渐渗透到教育、哲学和日常生活当中,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另一方面,人们更加注重理性能力的发展,忽视了人的感性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诞生之后,人们与自然、社会都疏远了。人们在这期间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人却成了机器和劳动异化的产物。尼采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的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主义占据了人类的整个心灵,统治阶级往往用一些所谓的道德、伦理、法律、条例来控制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这样人类发展的空间几乎完全被封闭起来了,人的自由和创造的天性遭到抹杀。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导致人性的逐渐丧失,“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想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这种异化现象愈演愈烈。后工业文明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消费文明、享乐文明。人由原来的“工作的机器”变成了“休闲的机器”“享乐的机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却在日益贫化。人们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导致了纵欲主义思想泛滥,人的感性严重异化。面对这种精神危机,以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为核心的人文问题又一次被提出来了,很多人都深深地感到这是一种社会的危机、精神的危机。因此,他们呼吁人类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人从感性的沉沦中、精神的匮乏中解救出来,使人成为“自由整体的人”。他们呼唤教育改革,呼唤全面发展的教育,呼唤审美教育。
(二)现实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后,通过自己伟大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的“生物人”向现实的“社会人”,再向自由的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类在创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本身。但是,人是有灵魂、有信仰的“动物”,人除了有物质的、感性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的、理性方面的需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不仅需要有巨大的经济、技术力量的支撑,也需要有坚强的道德、人文精神的支撑。两者必须兼顾,任何顾此失彼都将得不偿失。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以他智慧的眼光洞察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之间的对抗。因此,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人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使物质力量具有智慧力量,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要获得人性的解放,必须重视人的生命教育,不断挣脱物质的链锁和理性的专制,恢复人性的和谐,达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种生命的教育就是一种渗透着审美教育的、促进感性生成的教育。科学家也曾经表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孔夫子那里寻找道德和智慧。这说明他们都从人类的生存与命运的高度呼唤教育的改革,呼唤审美教育这种感性的生命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必须清晰地看到,自己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转型的社会,社会的很多弊端需要清除。“文革”中,人们审美的权利被剥夺,给很多人的心灵造成了无形的伤害。特别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和我国顺利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转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更加密切,社会生活也不可抗拒地变得世俗化、商品化和功利化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了很多人道德沦丧,步入了感性的误区。针对这一现象,党和政府已经制定了许多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措施,以此消除社会的毒瘤。
21世纪的人类正处在由现实的“社会的人”向自由的、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演变的伟大历史过程中。人们相信,随着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随着审美教育的充分展开,必将实现人性的复归,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审美教育作为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审美教育的教育就不是一种现代的完整的教育,没有接受过审美熏陶的人不可能成为现代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发展审美教育是现实和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关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章
审视当前学校诸科教育,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最佳阵地。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在发展阶段,对于接受事物的美丑不能完全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判,审美标准不成熟,可能对美丑不能做出正确辨别。美育是树人之本,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生审美品格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很有必要。......
2023-07-23
在对比分析《音乐教育的哲学》不同版本之后不难发现,雷默关于审美教育哲学的基本立场十分坚定,其核心理论没有发生动摇。(一)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理论在雷默的论述中,详尽地为我们介绍了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音乐的价值和音乐体验等概念的哲学内涵。雷默对审美体验的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本手段中,最首要的手段就是聆听。”......
2023-07-04
艺术作品面向文化共同体发挥其公共审美作用,有多种途径。精神导向力是艺术审美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等深层精神内涵指引人们行为的牵引力、驱动力、感召力、影响力。周文王也得到了天下称其为贤能的美誉。这是艺术具有美德建构力的基础所在。这种艺术有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熏陶、感染人们,有时则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去唤醒、激励人们,其宗旨都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善良的德行。......
2023-08-22
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双重性格。这导致艺术作品离不开社会物质与技术条件的支持,具有先天的物质实践特性。注重笔墨技术的山水画理论,促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拓展,一是精神化、哲学化方向。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追溯绘画源流,指明绘画宗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表明艺术作品的价值指向伦理道德与宇宙本质。艺术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拓展方向是物质化、世俗化。......
2023-08-22
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2020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一则通知,引发广大职校生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热议。......
2023-11-09
几乎可以说,“苗地文学社”,她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铿锵;《苗地》,她一期一个乐符,声声悦耳:她确实是“脚步铿锵一路歌”。这些师生的名字和业绩,将和《苗地》共载安仁一中史册,同显光辉。翻一翻、品一品我们的这本《选萃》,读者或许会有同感。2005 年1 月15 日注:此文发表于本人主编的约40 万字的校本教材《脚步铿锵一路歌——〈苗地〉文学作品选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版。......
2023-11-22
根据用益物权的基本法理,在他人所有的土地之上设置用益物权,应当支付对价。倘若一律都无偿续期,对高价买房者而言显失公平,还会加剧市场的投机行为。[28]对于无偿续期论者的观点,有偿续期论者也进行驳斥。而续期则代表继续使用国有土地,倘若不缴费,使用权就丧失正当性基础,因此,必须坚持有偿续期。......
2023-08-07
视觉形象的审美是个人情感主观的反应,审美个性是审美情感发展的最高要求。因此,审美个性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重视。所以,美术教育对于形成健康、全面的审美个性来说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个性的合理建构作用体现为塑造教育和履行教育相结合,发展审美个性中优良的成分,克服矫正其消极因素。......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