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审美教育含义解析: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审美教育含义解析: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摘要】:审美教育虽是一种偏重感性的教育,但人们绝不能产生误解,认为审美教育是排斥理性的。一般认为,审美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教育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教育活动。因此,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性的完善。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美,美的创造给人类带来了双重的文明效果。它不仅美化着人的外部世界,使世界按照人类自身的意识转变,也美化着创造这个世界的主体,即人类自身,使自己和外部世界达到美的和谐统一。人类自身的美化过程,既可以自发地进行,也可以自觉地进行。如果用一系列审美活动对人的性情施加影响,使人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完善自我,使审美变成一个自由、自觉的过程,那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但是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有美的创造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来,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的自我认识更加深刻,而审美教育活动也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内容也不断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于审美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审美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存在着分歧。它既可以说是属于哲学,又可以说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说是美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哪种性质的界定,都会影响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次,审美教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性较强。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要以所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并且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由于受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最后,审美教育的实施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的教育方式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一个审美对象由于所依赖的对象不同,因此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和欣赏。由于各种教育方式的交叉和融合,很难将审美教育独立地隔绝开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审美教育含义界限的模糊性。正是由于审美教育的内涵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只能从某一个角度出发,以此来界定其内涵,从而使其在特殊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含义,而不能准确地界定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现代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的个人,既有感性方面的需求和欲望,也有理性方面的需求和欲望。作为现代完整的教育,不仅应当有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人的素质的理性方面的教育,同样也有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人的品位的感性教育。审美教育虽是一种偏重感性的教育,但人们绝不能产生误解,认为审美教育是排斥理性的。实际上,现代审美教育是一种强调感性,隐匿理性,又不排斥理性的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通过偏重感性,而又不忽视理性的途径,最终的效果是既化解了理性对感性的压抑,又化解了感性对理性的排斥,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

现代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首先,整个审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审美者就是伴随着审美感知萌发的审美情感反过来对这种感知又起了规范、导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教育充当了一个中介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教育人和影响人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自觉地规范和引导审美者的行为。审美教育的力量还取决于情感的力量,效果取决于以情感人的效果。审美教育源于受教育者情感的萌发,最后完成于受教育者的情感的塑造与定位。对人的情感的塑造与定位,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定位。因此,审美教育是在情感教育中最后完成的。

因此,可以看出,现代意义上的美育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以艺术美和各种美的具体形态作为中介方式。通过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心理活动,并完善人的品格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

哲学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就是充分运用美的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完美的人格,启迪人的智慧,愉悦人的身心,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实现人的心灵净化的一种自我完善活动。审美教育是一种“诗化”教育。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它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其原因在于“审美能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受人的压迫和逼迫,又不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哲学意义上的审美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作为未来理想社会新基础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使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生态度,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观察力,具备自由的超越精神和追逐自己理想的个人。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即美育,其内涵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探讨。一般认为,审美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教育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具有特殊性。由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往往会涉及人类心理结构的完善、人生态度的变化和人格全面构建等广泛的问题。同时,审美教育侧重社会美、技术美、科学美等的熏陶及实践锻炼,起到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修养的作用。因此,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性的完善。马斯洛在他的需要理论中对人性做了这样的描述: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几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这几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我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们虽然不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对美化人类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马斯洛把人的审美活动和人性的自我完善联系在一起,审美体验是高峰体验的一种方式,这种审美体验能把审美主体的价值带给自己。

审美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完善的心理结构、健康的人生态度、丰富的个性魅力,并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等品格,并且其过程就体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同时,审美教育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现代化发展,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因此,加强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声,这也是审美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