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究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的研究及应用

探究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关于教育的起源说,历史上有几种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他认为,早期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和教材,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在中国,关于教育的起源也有一些与西方相同或相对的观点。上述关于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起源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和怎样实施教育这一活动过程。

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含有“引出”之意,即用引导方法使人身心得到发展。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两字合并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说文》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应该说,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就随之产生了教育,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将教育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于教育的起源说,历史上有几种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第一,生物起源论的观点主要是把教育的过程看成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发源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西方学者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生物的起源,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性,其实这是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不完善理论,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其实,这也表明了教育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是无法被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第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主要是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提出来的。他认为,早期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和教材,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于成人的出于本能的模仿。他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教育即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第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源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论断,以在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一些教育家为代表,最早的是米丁斯基所著的《世界教育史》。在书中,米丁斯基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中国,关于教育的起源也有一些与西方相同或相对的观点。就目前来看,人们所见到的教育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先天性的本能活动,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产生后,社会性及目的性则更为鲜明。因此,人们应该把教育看成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上述关于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的起源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总结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和怎样实施教育这一活动过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人世间,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其实都在不断地接受教育。教育的构成因素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应该说教师的职业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离开了教师,也就不存在教育及其过程,而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看成教师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发生变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教育者会着重考虑培养具有哪一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好比在古代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培养的是“官吏”“统治者”,西方国家所培养的是“僧侣”“骑士”;而在现代社会,所培养的是“公民”“劳动者”或“接班人”;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于教育最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的手段及内容。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构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基本上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如中国西周时期实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都包含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在西方,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经中世纪到近代,教育组成部分也基本上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在探讨人的发展和教育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教育。如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等,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审美的陶冶。虽有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但正式使用这些概念的是1902年清朝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此后,“三育”概念的使用就逐渐得以推广。我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在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新式教育政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四育”方针。在目前,我国公认教育的内容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