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监管与标准落地:不仅是监管问题,标准制定亦亟待完成

监管与标准落地:不仅是监管问题,标准制定亦亟待完成

【摘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的缺失一直困扰着我国整个无人机行业。另外,在国外无人机标准也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标准化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更多话语权。以上三个并不是致力于我国无人机标准化的全部组织,还有一些也正投身于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行业快速发展但监管和标准滞后是很多领域的共性问题,无人机标准何时落地,业界还存在争议。

无论古今中外,标准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遥远的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标准化先例,这种措施在实质上促进了各国的融合和统一。到了近代,1913年福特创立了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在实行标准化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被认为是现代工业生产标准化的代表,这种流水作业法后来被称为“福特制”。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的缺失一直困扰着我国整个无人机行业。目前的无人机企业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就像是没有统一USB接口的各型号手机,无人机何时统一口径,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对照前文提到的农业无人机、警用无人机、无人机保险等内容,本书已经多次提及了标准缺失对于行业发展造成的桎梏:因为没有标准,国家层面上难以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国家补贴;因为没有标准,无人机难以成为警用标配;因为没有标准,无人机保险定损理赔不好掌控,难以建立一个合理的数据模型……

那么系统来讲,到底什么是标准化?根据专业解释,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随便找两个M12的螺栓和螺帽就可以拧在一起,不用担心它们来自不同的生产商,这就是标准化产品。

统一标准对于共同市场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规范秩序,可以巩固共同市场,扩大内部贸易,加速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流通;通过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且价格更加透明。另外,在国外无人机标准也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标准化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更多话语权

其实很多无人机企业、组织单位已经意识到了标准缺失问题的存在,在无人机领域,目前有多家机构正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进无人机标准化的进程。

比如,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International UAS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UASA)。据其官方介绍,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筹备)是从事无人机系统领域技术开发、产品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社会团体自愿组成,开展无人机系统领域标准化活动的行业性、国际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简称301所)为该协会理事长单位。2015年12月22日,协会审查并通过了《无人机系统术语》和《民用无人机系统分类及分级》两项团体标准;2016年6月末,该协会下发《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民用轻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民用轻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用要求》、《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用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通用要求》、《民用多旋翼无人机便携式地面控制单元要求》、《民用无人机系统备案登记要求》等十九项协会团体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再如,中国无人机产业联盟(China UAV Industry Alliance,UAVIA),由国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理事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数十家家企业单位联合发起,自2015年元月成立以来,也发布了多项联盟标准,如《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标准》、《多轴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单旋翼直升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消防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技术要求》、《多轴农用植保无人机系统通用标准》、《电池动力单轴农用植保无人机系统通用标准》、《公共安全无人机系统通用标准》等。

另外,在“无人机之都”深圳,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作为无人机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联盟秘书处单位,已推进《民用无人机通用技术要求》、《民用无人机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第3部分:无线射频性能》、《民用无人机系统二维条码标示技术规范》和《民用无人机系统身份识别通用要求》等多项联盟标准的发布。由该院牵头编写的《民用无人机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第一部分:多旋翼飞行平台》已于正式立项为广东省地方标准。

以上三个并不是致力于我国无人机标准化的全部组织,还有一些也正投身于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来。总体而言,业界正在积极向着行业标准化而努力,但由于牵头单位的不同,目前仍然难以达成统一,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联盟标准、团体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这样的各自为政造成了一些非常尴尬的现象:如果企业加入某一团体、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一般要缴纳一定的会员费用,每年以万元计,而很多无人机企业并无盈利能力,有些甚至连产品都没有。那制定行业标准的重任就落到了为数不多的“能挣到钱”企业身上。对行业标准的制定,大部分无人机企业又都很纠结,不参与,怕被业界孤立,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参与的话,牵头的机构太多,不知道哪家最终被扶正,而且每次参加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就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不知道花落谁家的时候,有的企业参与了不同的协会组织,“份子钱”交了一份又一份。

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一方面是为了推动整个无人机行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国家标准真能参考企业标准,等于这家企业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人机标准“狂热”的追逐浪潮中,笔者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很多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无人机产品种类繁多,制造企业的水平差别很大。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密不可分,行业处于培育期、混乱期、超速发展期,行业标准一般也无法制定,即使制定也无实质意义。所以标准的制定不应急于这一时。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时候,一味强调标准,只会给技术设置壁垒。技术水平上不去,行业无法进一步发展,谈标准又有什么用?因此,当务之急不是设立标准,而是鼓励创新,鼓励大家提升技术水平。

行业快速发展但监管和标准滞后是很多领域的共性问题,无人机标准何时落地,业界还存在争议。标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人机行业也终将会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在争议中前进并不是件坏事,在热潮中冷静思考,才能在实质上推动无人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