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新定义无人机:探讨时代发展新需求

重新定义无人机:探讨时代发展新需求

【摘要】:直到2015年,很多人将其称为“无人机元年”,这是无人机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战争这漫长岁月之后,首次在市场获得大范围的关注。在“无人机元年”之说到来时,不再局限于军事属性、贴上了商业标签的无人机,需要被重新定义。“捕食者”无人机然而,“9·11”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态度,面对被袭击的惨状,美国决定开始用武装型无人机对恐怖分子予以致命性的打击。

军事武器到行业工具,从战场飞向市场,无人机经历了战火烟云和繁荣盛世的百年变迁。纵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人机就以不同的概念和实体的形式,不断地呈现给人们,但其名字在21世纪之前,都还远谈不上家喻户晓。

直到2015年,很多人将其称为“无人机元年”,这是无人机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战争这漫长岁月之后,首次在市场获得大范围的关注。

在专业的定义上,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的规定,无人机(Unmanned Aircraft,UA),是由控制站管理(包括远程操纵或自主飞行)的航空器,也称远程驾驶航空器(Remotely Piloted Aircraft,RPA)。

按技术特征划分,无人机可分为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多旋翼无人机、复合翼无人机、伞翼无人机、扑翼无人机、无人飞艇等。按应用领域划分,无人机又可分为军用无人机、面向行业应用的工业级(也称为专业级)无人机和面向大众玩家的消费级无人机,其中工业级和消费级均属于民用范畴。

撇去这些专业的解释,从本质上看,无人机又究竟是什么?对你我而言有哪些意义?无人机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在“无人机元年”之说到来时,不再局限于军事属性、贴上了商业标签的无人机,需要被重新定义。

无人机可以是反恐武器

美国是军用无人机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很早就研制出了具备攻击能力的武装型无人机,但出于伦理道德及合法性考虑,在2001年之前,都没有轻易地将无人机投入反恐实战。即使在2000年至2001年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捕食者”无人机曾多次在阿富汗发现本·拉登在各训练营的踪迹,也并没有用无人机实施猎杀任务。

“捕食者”无人机

然而,“9·11”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态度,面对被袭击的惨状,美国决定开始用武装型无人机对恐怖分子予以致命性的打击。据美国政府公布的一组数据,2009年1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巴基斯坦、也门、索马里、利比亚等地,美国用无人机、传统军机、导弹等打击手段实施了473次空袭,造成的武装人员死亡人数在2372人至2581人之间,且这一数字不包括在伊拉克、叙利亚和阿富汗等“活跃战区”造成的人员伤亡。

无人机的“反恐”身份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被落实,不过在打击恐怖分子的同时,无人机也因为误杀大量平民而引起世界争议。上述473次空袭中,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在64人至116人之间,且这还仅仅是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外界对于死亡平民的估测要远高于此。有外媒直指,美军中东和中亚使用无人机打击恐怖分子时,行动“简单粗暴”,毫无“精准”可言,对于无辜人员的死伤,美军会以“敌人”说辞掩盖,蒙混过关。

所以说,无人机的反恐道路走得并不顺利,也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无人机可以是航拍利器

自无人机被引入摄影摄像领域以来,那些具有冲击力的、全景的、运动的镜头效果,不再仅仅局限于地面专业摄像机或者直升机,“上帝视角”一词也变得不再神秘。

具有航拍功能的消费级无人机

在消费娱乐上,航拍无人机势头正劲,传统巨头和行业新贵的加入,让市场掀起了血雨腥风,以至于“风口”和“红海”之说一直在这里发酵、蔓延。雷军通过正当红的直播平台发布小米无人机,引得百万网友驻足围观;腾讯公司通过与无人机企业合作,为社交分享融入了更多可能;英特尔(Intel)公司豪掷数亿元投资和收购无人机企业,用以开拓市场;GoPro公司不甘于只做运动相机,也想借无人机发力……

外界对于小米公司发布无人机有两种观点:有人说这是顺势而为,抢占下一个“风口”;也有人认为小米公司不够专注,样样涉足。作者更支持前者,因为这个世界正处在变革的浪潮之巅,信息时代一切变化太快,大企业裂变已成常态,小企业摇身巨变时有发生,如果你不变,很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在新闻播报上,无人机能够提供不同以往的高度、角度和广度,为观众呈现更直观、更加细致的画面。美国小型无人机管理法案出台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即宣布成立了专门负责航拍和报道的部门CNN AIR,为其配备了两名全职无人机操控师,以及十几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可谓在无人机的媒体应用上抢占了先机。

从曾经被人讥讽的对象到如今新闻界的执牛耳者,用创新手段迎合时代变革是CNN赢得媒体竞争的关键策略。界面化的屏幕设计、多种媒介的融合、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全息投影的大胆应用……CNN几十年来从这些创新尝试和技术积累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乃至引领了媒介的潮流。在无人机带来的巨大变革中,CNN同样没有缺席。

电影拍摄上,无论是科幻巨制,还是生活记录,无人机拍摄的镜头都在荧屏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波特与罗恩的魔法飞车之旅;《敢死队3》中的枪战追逐、列车疾驰之景;《狼图腾》中乌拉盖草原上的狼与马之战都是出自无人机之手。

2015年,拍摄过《阿凡达》和《终结者》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还出资在新西兰举办了一场无人机大赛,想要寻找出能够实现高品质录音、实时跟踪且能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平稳运行的无人机。在大赛官方网站上,卡梅隆说道:“作为新技术的超级粉丝,我觉得无人机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拍摄平台。如果稳定性和噪声问题有所改善,那么无人机绝对可以实现世界级的拍摄效果。”

无人机可以是专业工具

植保无人机喷洒作业

除去媒体和影视航拍外,无人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农业植保、电力巡线、灾难救援、警用安防遥感测绘气象探测乃至空中送货等。在无人机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化农业、科学救援、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能城市这些词语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以灾难救援这一应用场景为例,受战乱的影响,大量难民前仆后继地涌向欧洲寻求生路,但由于海上环境复杂,路途艰辛,每年都有数千名难民在横渡地中海时失踪或者丧生。2015年5月至10月期间,奥地利西贝尔(Schiebel)公司的CAMCOPTER S-100无人直升机参与了移民海岸援助站(MOAS)发起的海上难民救援行动,无人机通过搜索和监控遇难船只,在近5个月的行动中,共协助营救了地中海上8800名难民。

在其他领域,无人机同样凭借着自己效率高、易部署和安全等优势,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有数据可以证实:

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324架(3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总作业面积达1152.8万亩[1]次。而上一年这两组数字分别是695架、426万亩次,同比增长分别是234%、170.6%。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市公安局率先购置了第一台警用无人机,开创了警用无人机发展的先河。到了2016年,我国已有500多架警用无人机,涉及50多种型号。

在遥感测绘方面,我国已有30多个省级测绘单位装备无人机测绘遥感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跨越。

美剧《西部世界》探讨了一个十分有趣又有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机器人拥有自主意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是取代,还是和谐共处?

类似的问题同样开始出现在无人机领域。自无人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来,关于无人机是否会抢人类饭碗的问题,一直是业内争议的话题之一。亚马逊谷歌、京东等企业都在着眼于用无人机送货,提高配送效率。如果这些计划真的得以实现,快递员是否会受到影响?安保无人机登上舞台,既能全程监视,又能通过语音和灯光震慑,如此效果让人类保安如何立足?

其实人们对新技术的担忧不难理解,毕竟传统职业被冲击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政府方面发布的一份报告甚至预计,每小时薪资低于20美元的工作将有83%的可能性被自动化取代;每小时薪资在20~40美元之间的工作将有31%的可能性被自动化取代;而每小时薪资在40美元以上的工作将有4%的可能性被自动化取代。

传统职业被自动化取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要知道变才是唯一的不变,任何产业、任何职位都无法永远维持固有的状态,迎合时代转型才能不被淘汰。而且事实证明,无人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它使劳动工人们得以从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无人机在百年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站在21世纪,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语、不再只是沾满鲜血的武器,而将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走进不同行业,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迎接这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