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极点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极点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摘要】:经过短暂准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25名队员,面对科学的召唤,肩负祖国的重托,于3月31日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进军北极的艰难历程。4月23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7名将从冰上向北极点冲刺的队员从留索柳特乘坐雪上小飞机继续向北飞行,于北京时间4月24日到达北冰洋冰盖上,考察队从这里开始靠徒步行军和滑雪向北极点进军。五星红旗在北极点上空迎风飘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北极点并进行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经过短暂准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科学考察队25名队员,面对科学的召唤,肩负祖国的重托,于3月31日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进军北极的艰难历程。

25名考察队员由考人员、新闻记者和后勤保障人员所组成。

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先后到达加拿大哈德逊湾冰面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伊利市,又进行了10多天的滑雪滑冰和狗拉雪撬的强化训练。

1995年4月23日凌晨,中国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飞机进入北极圈,当地时间1时整,飞机晨曦中徐徐降落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的留索柳特,据考察队员用卫星导航定位仪测定,留索柳特位于北纬74°4258”,西经94°5833"。进入北极圈大约1000千米。科考队将远征北极点的大本营设在留索柳特。

4月23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7名将从冰上向北极点冲刺的队员从留索柳特乘坐雪上小飞机继续向北飞行,于北京时间4月24日到达北冰洋冰盖上,考察队从这里开始靠徒步行军和滑雪向北极点进军。

▲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合影

7名冰上队员包括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5名科考人员以及中央电视台两名记者。

科考队员从踏上北冰洋冰面的那一刻起,就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危险与艰辛。科考队面临的最大危险便是北冰洋上的冰缝,与南极冰盖不同,北冰洋上的冰盖并不是一个整块,而是分离成无数的冰块,大小不等,冰裂块之间便是冰缝,即使到北极点附近也是如此,尤其是遇到剪切带时,冰块破碎,冰缝众多,宽窄不一,有的1米左右,有的宽达十几米。裂缝中露出蓝蓝的海水,海面下海水深达数千米。如果单独行动,盲目冒进,一旦掉进冰缝,就十分危险。即使是考察队整体行动,遇到风雪或大雾天气,也不敢冒进,遇到冰缝,队员们就要砍一块冰来,几个人用力将冰块推到冰缝中,搭起一座不太稳当的“浮桥”,浮桥上下浮动,当人踩过时,如果重心掌握不好,就会使浮冰块翻过来,人也会掉进冰裂缝。遇到十几米宽的冰缝,那就象过一条小河了,队员们要砍来许多冰块,用绳子拴成串后在冰缝两岸拉住。过这种冰缝不仅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而且也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缝。不仅考察队员要过去,狗拉雪撬也必须安全地冲过去,因为其上载着考察队的“粮草”和装备。稍有闪失,雪撬掉进冰缝,“粮草”尽失,整个考察就会归于失败,甚至危及考察队员的生命。

此外,考察队还受到冰震、冰裂、暴风雪甚至北极熊的威胁。说起考察队员的艰辛,那就只有亲自参加考察的队员才能体会深刻了。北极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8℃,冬季为零下40℃,即使夏季(7月),平均气温也在0℃左右,长时间在冰面上跋涉,寒冷是最大的敌人。白天在风中行军时,脸上象刀刮一样,从口中哈出的气,马上会在胡子上结成冰霜,白天行军汗湿了脚,晚上无处去烤,脚只好放进睡袋里“烘”干,而早晨起来,鞋和袜子则冻成了冰块,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它们分开,当然,要把脚再穿进去就是更痛苦的事情了。

在北极冰面上长途跋涉本身就非常辛苦,冰面上高低不平,沟、坎、雪坑很多,甚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天跋涉下来,每个人都累得象一摊泥。

除此之外,科考队员们每天还必须完成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北极冰动学、雪冰化学、北极生态、北极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项目的考察与采样任务。

科考队在北极冰盖上度过了12个夜晚,13个白天,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北京时间1995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胜利地到达了北极点,这也是中国科考队首次到达北极点。五星红旗在北极点上空迎风飘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北极点并进行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建立的“长期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