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大陆上空飞行有一定的危险性。着陆也很困难,南极夏季阳光从白色地面上反射,分外耀眼,常使驾驶员形成一种错觉。南极的风驰名全球,曾记录有90米/秒的强烈风暴,当然,这种天气飞机无法飞行。由于南极上空瞬息万变,飞机起飞时无风或小风,但一会儿遇上大风是常有的事。虽然,在南极大陆飞行有着种种的不利之处,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乘飞机对南极大陆进行广泛地航空测量,这在20世纪20年代,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2023-07-23
安德莱于1854年生于瑞典的格拉那。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对航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又认真学习了气球飞行的知识。回国后,他在皇家专利局工作,很快就被提升为工程师。不过,安德莱却认为,专利局的工作不过是为了生计,并非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是去北极探险。北极,这个荒凉神秘的地方,与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天文学的许多问题紧密相连。可当时人们对北极了解甚少,甚至还不清楚它到底是陆地还是海洋。
在20世纪,西方列强都希望北极是海洋,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找到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线,从而大大缩短绕经好望角的航线。为此,西方各国就不断地派出探险队前往北极,但都被冰雪阻挡或围困。1893年,挪威探险家南森率领探险队乘坐“前进”号考察船,在北极圈内飘流了三年多,结果没有到达北极点。北极的奥秘深深地吸引了安德莱,他立志要成为到达北极点的第一个人。
从以往各探险队失败的教训中,安德莱认为去北极用船或车都不合适,那么能不能从空中去呢?他决定从空中乘气球飞往北极。
为了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精密计划,安德莱从法国买了一只小型气球,单人试飞了九次。试飞中他发现,单独一个人去北极是不现实的,至少得2人,最好是3人。于是,他邀请好友斯特林伯克一同前往。斯特林伯克是个物理学家,也是个摄影爱好者,他欣然接受了安德莱的邀请。
现在最急需的是经费。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了解到安德莱的想法后,慷慨解囊,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也赐给他1660英磅,安德莱很快就有了足够的资金。
他专程到巴黎定做了一只直径为20.5米的气球,气囊采用最好的中国丝织品制成,涂上橡胶,以防雪和雾的袭击。1896年6月7日,安德菜和斯特林伯克带着气球和一切必用品,乘船从瑞典哥德堡出发,前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北的一个名叫丹尼斯的小岛,然后从那里起飞前往北极。不料到了丹尼斯岛后,风向一直不顺。而等到风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一带已是雪花飞舞的冬天,无法前往北极了。安德莱只好把充了气的气球留在丹尼斯岛,自己回到瑞典,等到来年春再起飞。
第二年5月18日,安德莱和斯特林伯克再次出发到丹尼斯岛。这次他们增加了一个旅伴:富林格。他是个工程师,也是个气球迷。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也派了一艘军用破冰船“斯文恩诺特”号把他们送到丹尼斯岛。出航前,不少人劝安德莱打消乘气球去北极的念头,还有人直言不讳地说,他们这次探险成功与否的标志并不是能否到达北极点,而是能否活着回来。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安德莱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到了丹尼斯岛后,气候和风向还是一直不利于飞行。直到7月11日,安德莱才作出起飞的决定,他们与“斯文恩诺特”号上的水手一一告别,安德莱从拥抱中挣脱出来,转身问他的两个同伴:“准备好了吗?”他的同伴坚定地点点头,三人就一同走向气球的吊篮,把砂袋扔出,然后割断缆绳,气球猛地动了一下,很快升向空中。就这样,他们的北极探险开始了。
他们飞行的第二天,气球就出了故障。为了使气球保持在500~660英尺的高度上飞行,他们在吊篮下面系了一根长长的绳索,以测量气球距地面的高度。谁知这根绳索没有系牢。从中间断开了。气球由于失去了一定的重量,就越升越高,他们无法知道气球的高度。前方是一片茫茫大雾,天气越来越冷,气球上的每件东西都是湿漉漉的,水珠很快就结成了冰。
7月14日,在他们飞行了65个小时之后,由于气球内氢气温度降低,气球飞得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飞行是不可能了,安德莱就打开气球的阀门,让气球慢慢地降落到一片空旷的冰块上。
这时,安德莱估计他们离开出发地约300英里。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冰上朝东南步行200多英里,到约瑟夫岛去,那里他们能得到紧急物资供应。他们把吊篮内的东西全部卸下,装到带来的雪橇上。一周后,他们开始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冰上旅行。北极气候严寒,狂风怒吼,风雪交加,冰块不时碎裂,他们还得拖着沉重的雪橇。有时,他们就在浮冰上安营,然后随冰飘流,直到浮冰碎裂。富林格得了胃病,还严重腹泻,安德莱就用吗啡给他止痛。他们唯一的乐趣是射死了北极熊后,饱餐一顿新鲜的肉食。他们还在射死的北极熊旁拍照留念。
两个多月后,他们在斯匹次卑尔根以东50英里的白岛登岸,并搭起帐篷,准备等严冬过后再继续艰苦的旅程。
安德莱的日记记到10月17日就突然停止了。他们究竟是怎样捐躯北极的呢?
有关一本书读完人类探险的历史的文章
在南极大陆上空飞行有一定的危险性。着陆也很困难,南极夏季阳光从白色地面上反射,分外耀眼,常使驾驶员形成一种错觉。南极的风驰名全球,曾记录有90米/秒的强烈风暴,当然,这种天气飞机无法飞行。由于南极上空瞬息万变,飞机起飞时无风或小风,但一会儿遇上大风是常有的事。虽然,在南极大陆飞行有着种种的不利之处,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乘飞机对南极大陆进行广泛地航空测量,这在20世纪20年代,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2023-07-23
1596年5月10日,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帮助下,巴伦支指挥着三艘船又开始了第三次探险。这次他大胆地设想:通过北极前往东亚。巴伦支最后几乎到达了北极圈,是完成这一壮举的第一个欧洲人。在熊岛附近,三艘船被浮冰分开,巴伦支在寻找另外两艘船时,航行到新地岛,这次他成功地绕过新地岛的最北端,准备前往瓦加奇岛。然而不幸的是,巴伦支的船被浮冰撞毁,他和水手们被困在新地岛,被迫成为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
2023-07-23
1895年3月,“前进”号已经漂流到北纬84°的海域。他的计划得到大家的赞同,好几个人自愿要求陪同南森前进,南森最后只选定了一个预备役海军军官约翰逊做助手。3月14日,南森和约翰逊离开“前进”号,在一望无际、似乎可以一直通到北极的平坦的冰原上疾驰。他们步履艰难地前进着,4月8日,他们到达了北纬86°13'的地方,这里距离北极已不到400公里了。......
2023-07-23
追悼会之后仅两个月,中国登协和日方再次组成搜索队,前往梅里雪山。或者,我们将来终有一天能找到他们,用那时先进的科学手段将他们救活……自梅里归来后不久,中国登协与日本山岳会计划秋天攀登西藏南迦巴瓦峰的准备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我所有的朋友几乎都不同意我进藏,担心我的体质适应不了高山反应。四川登协的朋友来接我们,准备4日转机进藏。飞机预定6时50分飞往拉萨贡嘎机场。......
2024-01-12
在“珍妮特”号沉没之前,德朗指挥队员将大部份食品和用品搬到流冰上。德朗认为只要到这块大冰的边缘他们便能划舟南行。德朗探险队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只是找到3个无足轻重的小岛,但他成功地作了无与伦比的北极区探险的优秀记录,这记录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潦草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笔迹写着:“10月30日,星期天,离船第140天。博伊德和戈兹晚上死去,柯林斯正在死去,我也差不多了……”......
2023-07-23
威廉·帕里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探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他想继续深入,于是,他向英国海军部建议组建一个乘雪橇前往北极的探险队,这个建议立即就被批准了。6月23日,帕里三个人已经走到北纬82°45'的海区。这是人类史上首次乘雪橇到达北极之行。这次探险,威廉·帕里虽然没能成功地寻找到西北航道,但他绘制了很有价值的北极海岸线路图。......
2023-07-23
1000多名男女老幼,拿出了玉米面做的面包招待卡蒂埃的船员们,并表示了极热情的欢迎。他们纷纷将受伤者、病人、甚至一名患中风而瘫痪多年的酋长抬到卡蒂埃面前,请求神灵治疗。卡蒂埃道貌岸然地打开圣经,对着哑口无声的印第安人,胡念了一段“约翰福音”。不久,他们的脚肿大,发炎,化脓,肌肉萎缩,牙龈腐烂。很快,奇迹发生了,患有疾病的船员陆续好了起来。对法国人来说,“西北航路”依然是传说中的通往黄金天堂的天路。......
2023-07-23
美国自然不甘落后,它派出了两支探险队,其中一支是由陆军领导的,它的队长是少校阿道弗斯·格里利。为了更好地适应极地的生活,“海神”号在途经格陵兰时招聘到两个爱斯基摩猎手。格里利自以为了不起,动辄训人骂人,他甚至订了112条规定,处处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基地勉强执行原计划中的观察任务,但这种状态使格里利感到十分气愤。在探险队重新团结起来后不久,格里利决定向北进发了。......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