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夹侍弟子像的演变发展历程

四:夹侍弟子像的演变发展历程

【摘要】:在一铺造像中加入弟子像的有龙洞小洞外3号龛、莲花洞、证明龛和灵鹫山B处5号龛四个窟龛。另外在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开元寺造像中,有两龛造像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其中亦有弟子像。以上各龛在造像组合上多采用一铺五尊制,弟子形象的变化不十分明显。左胁弟子为一老者,胸前出肋骨,双手合十。D'Ⅵ式龛例:灵鹫山B处5号龛两弟子衣饰基本同D'Ⅴ式,不同的是双手之上无衣角下垂,下裾更加紧窄,八字形衣纹更加稠密。

济南地区的石窟造像,从组合上看,多系一铺三尊,即一佛二菩萨。在一铺造像中加入弟子像的有龙洞小洞外3号龛、莲花洞、证明龛和灵鹫山B处5号龛四个窟龛。另外在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开元寺造像中,有两龛造像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其中亦有弟子像。以上各龛在造像组合上多采用一铺五尊制(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弟子形象(以D'代表之)的变化不十分明显。

D'Ⅰ式 龛例:莲花洞造像(北齐乾明元年[560][52])。左胁弟子为一老者,胸前出肋骨,双手合十。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下身着裙,大袖垂至裙裾,左侧衣袖之上刻衣带绕肘,两袖之间刻弧线垂褶。右胁弟子上着衫,下着裙,左手持璎珞串珠于腹前,右手提袈裟一角于髋部,胸部以下亦作弧线垂褶,腰部的两侧各饰一圆珠。两尊皆足蹬云头履,衣纹比较稠密(参见图8)。

D'Ⅱ式 龛例:开元寺A龛(隋开皇年间[581—600][53])。两弟子双手合十,衣饰与D'Ⅰ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两袖之间从左肘部向右腿方向作漫弧纹(图41)。

D'Ⅲ式 龛例:龙洞小洞外3号龛(无纪年)。两弟子着短袖双领下垂式袈裟,两侧衣襟相叠压,腰部以下以衣襟中线为轴向两旁作数道八字形垂弧纹。佛右侧弟子左手侧举莲蕾,右手屈肘置胸前,手捏圆珠(疑为药丸);佛左侧弟子双手抱胸前,持物不详(参见图2-h)。

图41 开元寺A龛造像

D'Ⅳ式 龛例:开元寺B龛(隋代[54])。两弟子拱手而立,约略可见着双领下垂袈裟,自双手之上垂下袈裟一角,下裾部分衣纹同D'Ⅲ式。

D'Ⅴ式 龛例:证明龛(唐初[55])。佛左侧弟子拱手而立,额上和鼻翼两侧刻皱纹;佛右侧弟子为青年形象,双手执物于胸前。两尊皆足蹬云头靴,衣饰同D'式Ⅳ式。不同的是下裾开始变窄(图42)。

D'Ⅵ式 龛例:灵鹫山B处5号龛(约为唐代中期[56])两弟子衣饰基本同D'Ⅴ式,不同的是双手之上无衣角下垂,下裾更加紧窄,八字形衣纹更加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