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像演变及其历史发展研究——以玉函山和千佛崖佛像为例

佛像演变及其历史发展研究——以玉函山和千佛崖佛像为例

【摘要】:图13玉函山67号龛张峻母桓造释迦像图14千佛崖15号龛僧明德造像F跏1Ⅲ式龛例:千佛崖50号龛中央立柱下方小龛。22号龛坐佛两膝之间有菱形饰物。F跏2Ⅹ式龛例:千佛崖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图19),千佛崖50号龛赵王福造弥陀像,无纪年的千佛崖22号群龛(图20)和36号群龛(图21)。佛像衣饰、姿态皆同F跏4Ⅰ式。佛像上身残毁,右手抚膝,指尖向下,左臂屈肘举胸前,腕下衣袖过膝。

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像以跏趺坐佛数量最多,其次为立像,善跏趺坐佛像为数最少。下面分别以F跏、F立和F善代表之,依次叙述其变化。

1.F跏(跏趺坐佛像)计有四种类型

(1)F跏1型(禅定印,座下无悬裳)

F跏1Ⅰ式 龛例:玉函山1号龛殷洪篡造释迦像(开皇七年[587])。佛着通肩袈裟,领口U字形开至胸前,上身及两膝间无衣饰(参见图4);玉函山67号龛张峻母桓造释迦像(开皇廿年[600])。佛像衣着同前,两臂及肩下饰弧线纹,两膝间衣纹稀少(图13)。

F跏1Ⅱ式 龛例:千佛崖15号龛僧明德造像(贞观十八年[644])。佛面方圆,鼻翼较大,嘴很小。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下裙一角吊左肩下,两膝间衣纹呈同心圆弧状(图14)。

图13 玉函山67号龛张峻母桓造释迦像(隋开皇二十年)

图14 千佛崖15号龛僧明德造像(唐贞观十八年)

F跏1Ⅲ式 龛例:千佛崖50号龛中央立柱下方小龛(永淳二年[683])。佛内着僧祇支,其上阴刻三道褶线,外着双领下垂袈裟,衣纹较写实,双手之上有莲瓣形饰物垂下[42](图15)。

图15 千佛崖50号龛中央立柱造像(唐永淳二年)

F跏1Ⅳ式 龛例:灵鹫山A处3号龛左侧两尊(无纪年)。衣饰同F跏1Ⅲ式,双手之上饰物变莲瓣形为瓜叶形(参见图7)。

F跏1Ⅴ式 龛例:涌泉庵1号龛、2号龛(约中唐或晚唐,参见本书第377页注③)。佛像双手之上饰物开始呈折叠状(参见图11)。

(2)F跏2型(禅定印,座下有悬裳)

F跏2Ⅰ式 龛例:黄石崖10号龛法义兄弟姐妹等造像(大魏正光四年[523])、2号龛(窟)西壁上方坐佛造像(正光四年[523][43])。佛着双领下垂袈裟,上衣刻较稠密的两面坡形衣纹,下裾均作八字形或重八字形外分,中间有尖状绅带垂出(参见图1)。

F跏2Ⅱ式 龛例:黄石崖11号姚敬遵造像(大魏元象二年[539]);黄石崖22号龛(无纪年)。佛着双领下垂袈裟,上身衣纹较少,下裾作稠密的垂褶纹,下裾底边趋于平直。22号龛坐佛两膝之间有菱形饰物(与灵鹫山A处1号龛,涌泉庵1号龛、2号龛等佛像双手之上的饰物相似)(参见图1)。

F跏2Ⅲ式 龛例:莲花洞造像(北齐乾明元年[560][44])。佛着双领下垂袈裟,在肩下吊下裙一角,膝下出三角形褶襞,悬裳中间饰多重同心圆弧纹,其下方又作较短的垂幔纹下裾(参见图8)。

F跏2Ⅳ式 龛例:大佛寺造像(无纪年)。佛像内着僧祇支,僧祇支上有系带,外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胸前沿领口刻数道U字形弧线纹,右臂衣褶阴刻垂线,左臂则采用浅平阶梯式刻法作弧线垂纹,梯形悬裳上作八字形垂弧纹,其下又刻出一层较短的垂幔纹(参见图10)。

F跏2Ⅴ式 龛例:龙洞小洞外1号、外2号龛;东佛峪15号龛比丘尼静元,洛法洛等造四释迦(隋开皇七年[587])。佛内着僧祇支,外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两臂作弧线垂纹。悬裳呈梯形,上施疏朗垂线纹或八字形垂弧纹,悬裳两侧出尖角(参见图3)。

F跏2Ⅵ式 龛例:玉函山13号龛(无纪年)。佛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肩下一角绕左侧腰部,下裾呈梯形,两侧出尖角(图16,右上角第一尊)。

F跏2Ⅶ式 龛例:龙洞小洞1号龛三尊佛像(无纪年)。衣饰大抵同F跏2Ⅴ式。两腿部位分别饰同心圆弧线纹,悬裳底边出两重圆弧形波浪纹,下裾的中间部位作直线纹垂带。右尊在双腿的中间又刻多重同心圆弧纹(图17)。

图16 玉函山隋代造像局部

图17 龙洞小洞1号龛造像(外三尊)

图18 龙洞小洞3号龛造像

F跏2Ⅷ式 龛例:龙洞小洞3号龛(无纪年)。佛像身着偏袒右肩袈裟,左脚压右腿,左手腕下衣饰垂于左腿之上,台座上出圆弧形悬裳(图18)。

F跏2Ⅸ式 龛例:龙洞小洞外3号龛(无纪年)。悬裳略同F跏2Ⅴ式,上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左肩下吊下裙一角(参见图2-h)。

F跏2Ⅹ式 龛例:千佛崖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显庆二年[657])(图19),千佛崖50号龛赵王福造弥陀像(显庆三年[658])(参见图5),无纪年的千佛崖22号群龛(图20)和36号群龛(图21)。佛上身作平行垂线衣纹,左肩下吊下裙一角,两膝之下饰横向弧线纹,腿上有尖三角形衣饰,悬裳下端由两至三重小连弧纹组成圆形弧形,或作疏朗垂幔纹。

图19 千佛崖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唐显庆二年)

图20 千佛崖22号群龛

F跏2Ⅺ式 龛例:灵鹫山A处7号龛(无纪年)。佛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两臂衣纹较少,左肩下不见吊起下裙一角,双手之上盖巾状物(与灵鹫山1号龛之尖桃状饰物相似),呈三折叠状态,台座之下阴刻三连弧形同心圆弧纹悬裳(参见图7)。

(3)F跏3型(佛作非禅定印,坐下无悬裳)

图21 千佛崖36号群龛

F跏3型(不分式) 龛例:灵岩寺方山证明龛(初唐[45])。佛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左肩下刻璎珞吊下裙一角,其形状如倒垂的荷叶,上身衣纹自左肩臂向右下方作弧线,绕于右衣襟内。右手屈肘举于胸前,左手作拳头半握,置于左股之上。左腕上衣纹向右前方作四道弧线褶襞,垂于两膝之间(参见图9)。

(4)F跏4型(佛作非禅定印,坐下有悬裳)

F跏4Ⅰ式 龛例:黄石崖2号洞窟东壁坐佛(正光四年[523][46])。佛像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肩下一角绕左肘外。双臂前伸,手印不详。右腿露足,压左腿上。台前悬裳作垂线纹。下裾重八字形外分,中间出竽尾状绅带(图22)。

F跏4Ⅱ式 龛例:黄石崖23号龛(无纪年)。佛像衣饰、姿态皆同F跏4Ⅰ式。其变化是下裾开始平齐,无明显重八字形外分,并且不见绅带(参见图1)。

F跏4Ⅲ式 龛例:千佛崖20号龛中层左起第一尊坐佛(武德年间[618—626])。佛像上身残毁,右手抚膝,指尖向下,左臂屈肘举胸前,腕下衣袖过膝。右手下刻一圆形衣角垂于莲花座上,而后上绕至左肘外,圆形衣角内刻同心圆弧纹,直至腰部。悬裳沿莲花座的形状作圆弧形,其上刻垂幔纹(图23)。

图22 黄石崖2号窟东壁造像线图(郑岩绘)

图23 千佛崖20号龛中层左起第一尊坐佛

F跏4Ⅳ式 龛例:千佛崖23号龛、51号龛(无纪年)。衣饰同F跏2Ⅹ式。左手置腹前,右手屈肘举胸前,五指平伸,指尖向上,掌心向外(参见图5)。

F跏4Ⅴ式 龛例:灵鹫山A处11号龛李舍那造像(天宝十一载[752])。佛像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左肩下一角绕右肘外。双手抚膝(右手残),指尖向下。悬裳略同于F跏2Ⅺ式(参见图7)。

F跏4Ⅵ式 龛例:东佛峪6号龛(无纪年)。佛像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肩下一角绕左肘外。左手抚腿,右手自肘部残去。悬裳外缘作两层波浪纹,其下面的一层上施疏朗垂幔纹(参见图3)。

图24 黄石崖2号窟西壁造像局部(北魏正光四年)

2.F立(立佛)可分为两种类型

(1)F立1型(施手印的立佛)

F立1Ⅰ式 龛例:黄石崖2号洞窟东、西两壁三尊立佛(大魏正光四年[523][47])。立佛内着僧祇支,胸前系带,外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肩下一角绕左肘外。膝下有圆形衣角,其上饰多重同心圆弧纹。下裾八字形外分,上施直线垂褶纹。左手指尖向下,掌心向外,右手残毁。露双足(图24,并参见图22)。

F立1Ⅱ式 龛例:黄石崖3号龛、7号龛、20号龛(均无纪年)。3号龛立佛双手相叠于胸前;7号龛立佛左手指尖向下,右手指尖向上,掌心皆向外;20号龛立佛双手在胸前残去。三尊佛像衣饰略同F立1Ⅰ式。不同之处是僧祇支均无系带(参见图1)。

F立1Ⅲ式 龛例:龙洞西大洞外侧1号龛汝阳王□叔造弥勒像(大魏天平四年[537])。略同于F立1Ⅰ式,膝下有圆形衣角,其上部亦施同心圆弧纹。下裾较平齐,似不露足。大袖宽厚,作直垂状(参见图2-c)

F立1Ⅳ式 龛例:黄石崖12号龛赵胜、习仵二人造像(兴和二年[540])。僧祇支不作系带,两膝部位出现尖状衣角,衣角上无同心圆弧纹饰。其余同F立1Ⅰ式(参见图1)。

F立1Ⅴ式 龛例:龙洞东大洞内三尊立佛(无纪年)。衣饰略同于F立1Ⅰ式。膝下无圆形衣角。下裾两侧略出尖角,底边平齐呈一字形,双袖同F立1Ⅲ式。右手上举,左手下垂,掌心向外(参见图2-a)。

F立1Ⅵ式 龛例:玉函山2号龛(开皇七年至开皇八年[587—588][48])。两尊立佛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全身几无衣褶。鼓腹挺胸,体态丰满(图25,并参见图4)。

图25 玉函山1—3号龛造像(隋开皇年间)

(2)F立2型(不施手印的立佛)

F立2型(不分式) 龛例:龙洞西大洞1号龛(无纪年)。立佛内着僧祇支,外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在胸前偏右侧,沿领口部位作数道圆弧纹至膝下。露双足。双手置两侧,右手屈肘执带节之柱状物(形似莲藕,疑为璎珞),左臂自然下垂(参见图2-b)。

3.F善(善跏趺坐佛)可分四种类型

(1)F善1型(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两腿之间有刻“之”字形褶襞的衣角)

F善1Ⅰ式 龛例:龙洞小洞4号龛左尊(无纪年,参见图2-g)。佛像左手平伸置膝上,掌心向上,指尖向外,右手屈肘举胸前,指尖向上,掌心向外。两膝间“之”字形衣角较圆转,两膝之下分别作弧线垂纹,东佛峪15号龛比丘尼静元、洛法洛等造弥勒(隋开皇七年[587])(参见图3)。佛左手置两膝间,掌心向上,右手屈肘举胸前,施说法印。衣饰同前。

F善1Ⅱ式 龛例:东佛峪1号龛左尊佛像(无纪年)(参见图3)。左手置两膝之间,掌心向上,右臂屈肘举胸前,两腿之间“之”字形衣角作硬直线转折。

(2)F善2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两腿之间刻同心圆弧纹)

F善2Ⅰ式 龛例:龙洞小洞4号龛右尊(无纪年)(参见图2-g)。左手平伸抚膝,右手屈肘胸前执尖桃状物。内着僧祇支,袈裟左肩下一角出圆形褶纹,绕右肩下一角内。两腿之间作两道同心圆弧纹。

F善2Ⅱ式 龛例:千佛崖27号龛齐州上柱国附马都尉刘玄意造像(大唐显庆二年[657])(图26),左手置膝上,捏袈裟一角,右手屈肘举胸前,施说法印;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左肩下吊袈裟一角,呈伞状;两腿间有多道同心圆弧纹,且略呈尖桃形。千佛崖22号龛右下角一尊(无纪年)(参见图20右下),同前,手施禅定印。

图26 千佛崖27号龛刘玄意造像(唐显庆二年)

F善2Ⅲ式 龛例:灵鹫山A处6号龛(无纪年)(参见图7)。双领下垂袈裟左肩下一角绕右腋。两腿刻弧形纹,两腿之间刻同心圆弧纹。双手抚膝。

F善2Ⅳ式 龛例:灵鹫山A处13号龛(无纪年)(图27,并参见图7)。佛内着僧祇支,胸前系带,袈裟右肩下一角绕左肘外。左手抚膝平伸,右臂残毁不详。其余同F善2Ⅲ式。

图27 灵鹫山A处13号龛造像

(3)F善3型(着U字形领通肩袈裟,上身与两腿间衣纹稀少)

不分式。龛例:玉函山4号龛(无纪年)(图28中尊)。佛作禅定印,僧祇支上有花结。仅此一例。

图28 玉函山4号龛造像

(4)F善4型(着双领下垂袈裟,下裾在两腿之间作圆弧形,圆弧的两端刻涡状纹)

不分式。龛例:东佛峪1号龛右尊(无纪年)(参见图3)。内着僧祇支,有系带。袈裟左肩下一角绕右腋下。左手抚膝平伸,右臂屈肘上举,手残。仅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