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龛窟的类型与形式:全方位解析

探索龛窟的类型与形式:全方位解析

【摘要】:一般而言,窟的宽度、进深均较大,能够形成窟室。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的龛窟,依其外部形态,可归纳为五种母型。另有由方形龛和尖拱形龛派生出的外方内尖拱形龛。简单型是指龛的四边呈单纯的方形而无任何装饰。简单型圆拱龛是一种上边为漫圆形状,另外三边与方形龛相同的龛形。外部呈方形,方形之内又作尖拱形龛,两侧与外部方形重合。

首先明确龛与窟的区别。一般而言,窟的宽度、进深均较大,能够形成窟室。而龛除了长宽尺寸较小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窟室。从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的造像情况看,属于窟的只有一两例,其余都是一些形状不同、大小深浅有别的龛。将这些龛窟的形制与装饰进行分型分式排比,对于弄清造像的大致年代以及龛窟自身的演变趋势,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的龛窟,依其外部形态,可归纳为五种母型。即舟形龛、方形龛、圆拱形龛、尖拱形龛和人字披形尖顶龛。另有由方形龛和尖拱形龛派生出的外方内尖拱形龛。下面分别以A型、B型、C型、D型、E型和BD型代表之。

1.A型(舟形龛)

所谓舟形龛,指的是顶部尖、两边呈弧形、底部平直的一种龛形,看上去颇似佛的舟形身光,进深一般都很浅。这种龛形多见于黄石崖和龙洞(东大洞和西大洞)两处。其使用的时间大约在北魏至隋初。

龛例:黄石崖第17、19号龛(大魏孝昌三年[527])(参见图1),龙洞第8号龛(参见图2-b)。

2.B型(方形龛)

方形龛主要见于龙洞小洞、东佛峪、玉函山等处。在黄石崖和千佛崖还有两处造像,周围剃地成方形,为归纳方便,姑从方形龛论。济南地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方形龛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是指龛的四边呈单纯的方形而无任何装饰。龛例:黄石崖10号龛(大魏正光四年[523],浅剃地而成方形);龙洞小洞各龛;玉函山第67号龛(隋开皇廿年[600]);东佛峪第2号龛(唐乾元二年[759])(参见图3)。

复杂型方形龛可分为二式。

BⅠ型 龛例:玉函山66号龛李化成等三十四人造像(隋)。该龛的两侧作联珠立柱,柱的中央饰束腰仰覆莲,方形龛楣上饰有三角形垂幔纹。系仅存的一例(参见图4)。

BⅡ型 龛例:千佛崖27号龛刘玄意造像(显庆三年[658])。方龛之上附尖楣,内刻火焰纹,龛侧作仰覆莲立柱(参见图5)。

BⅢ型 龛例:东佛峪第3号龛(参见图3)。龛为竖长方形,上缘刻出用短带吊起的帷幕,帷幕之上又刻一排联珠纹。亦为仅见的一例。

3.C型(圆拱形龛)

圆拱形龛应是摹仿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最早见于葱岭以西。[38]此种龛形在济南地区见于黄石崖、千佛崖、灵鹫山等处,亦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圆拱龛是一种上边为漫圆形状,另外三边与方形龛相同的龛形。龛例:龙洞西大洞外壁1号龛汝阳王□叔等造弥勒像(大魏天平四年[537])(参见图2-c);黄石崖第11号龛姚敬遵造像(大魏元象二年[539])(参见图1);千佛崖第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大唐显庆二年[657])(参见图5);灵鹫山A处第11号龛李舍那造阿弥陀像(天宝十一载[752])(参见图7);东佛峪5号龛刘长清等弥勒像(开成二年[837])(参见图3)。

复杂圆拱形龛又可分为三种形式。

CⅠ式 龛例:千佛崖第50号龛赵王福造弥陀像(大唐显庆三年[658])(参见图5)。两圆拱形龛内部连通,而外部中央位置凿成一根立柱。

CⅡ式 龛例:千佛崖2号龛、44号龛等(皆无纪年)。圆拱形双连龛,顶部两弧相接,内部相通,中间无间隔(参见图5)。

CⅢ式 龛例:千佛崖34号龛、35号龛等(均无纪年)。两龛均以大圆拱形龛套小圆拱形龛,兹称其为双重圆拱形龛(参见图5)。

4.D型(尖拱形龛)

尖拱形龛系在圆拱形龛之上附加一尖拱龛楣而成(涌泉庵各龛只是在圆拱处直接出尖角而成桃尖状,上方不再另附尖楣,这种形式,应该是尖拱表龛的简化)。尖拱形龛在济南地区出现很少,只有唐代造像中的个别几个龛例。可分为三式。

DⅠ式 龛例:千佛崖7号龛(约为贞观十八年[644]以前造)。[39]尖拱形龛,侧有束腰立柱(参见图5)。

DⅡ式 龛例:千佛崖22号龛(年代不详)。该组造像上起第二排的左边两小龛系一尖拱形双连龛,龛侧无立柱,只在两龛之间龛楣尾部相连处刻一龙首(参见图5)。

DⅢ式 龛例:灵鹫山B处5号龛(唐代中期[40])同DⅠ式,但龛侧无立柱。

5.E型(人字披形尖顶龛)

可分二式。

EⅠ式 龛例:灵鹫山B处1号龛(唐代中期)。尖顶作人字披形,龛下方两侧有扶壁状附耳(参见图6)。

EⅡ式 龛例:灵鹫山B处8号龛(唐代中期)。无扶壁状附耳。

6.BD型(外方内尖拱形龛)

不分式。龛例:涌泉庵各龛(无纪年)。外部呈方形,方形之内又作尖拱形龛,两侧与外部方形重合。其尖拱部分是在圆拱处直接出尖角而形成尖桃形状(参见图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