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窟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各个宗派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充斥着当时大大小小的佛寺。隋代中小型窟龛以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为主,窟内正壁正中设一佛座,沿佛座两侧壁面多砌一圈低坛基,以安置胁造像,这种样式主要是受到了麦积山北周同类窟龛影响,代表性窟龛如24、37窟。......
2023-12-05
首先明确龛与窟的区别。一般而言,窟的宽度、进深均较大,能够形成窟室。而龛除了长宽尺寸较小外,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窟室。从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的造像情况看,属于窟的只有一两例,其余都是一些形状不同、大小深浅有别的龛。将这些龛窟的形制与装饰进行分型分式排比,对于弄清造像的大致年代以及龛窟自身的演变趋势,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济南地区北朝至隋唐的龛窟,依其外部形态,可归纳为五种母型。即舟形龛、方形龛、圆拱形龛、尖拱形龛和人字披形尖顶龛。另有由方形龛和尖拱形龛派生出的外方内尖拱形龛。下面分别以A型、B型、C型、D型、E型和BD型代表之。
1.A型(舟形龛)
所谓舟形龛,指的是顶部尖、两边呈弧形、底部平直的一种龛形,看上去颇似佛的舟形身光,进深一般都很浅。这种龛形多见于黄石崖和龙洞(东大洞和西大洞)两处。其使用的时间大约在北魏至隋初。
龛例:黄石崖第17、19号龛(大魏孝昌三年[527])(参见图1),龙洞第8号龛(参见图2-b)。
2.B型(方形龛)
方形龛主要见于龙洞小洞、东佛峪、玉函山等处。在黄石崖和千佛崖还有两处造像,周围剃地成方形,为归纳方便,姑从方形龛论。济南地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方形龛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是指龛的四边呈单纯的方形而无任何装饰。龛例:黄石崖10号龛(大魏正光四年[523],浅剃地而成方形);龙洞小洞各龛;玉函山第67号龛(隋开皇廿年[600]);东佛峪第2号龛(唐乾元二年[759])(参见图3)。
复杂型方形龛可分为二式。
BⅠ型 龛例:玉函山66号龛李化成等三十四人造像(隋)。该龛的两侧作联珠立柱,柱的中央饰束腰仰覆莲,方形龛楣上饰有三角形垂幔纹。系仅存的一例(参见图4)。
BⅡ型 龛例:千佛崖27号龛刘玄意造像(显庆三年[658])。方龛之上附尖楣,内刻火焰纹,龛侧作仰覆莲立柱(参见图5)。
BⅢ型 龛例:东佛峪第3号龛(参见图3)。龛为竖长方形,上缘刻出用短带吊起的帷幕,帷幕之上又刻一排联珠纹。亦为仅见的一例。
3.C型(圆拱形龛)
圆拱形龛应是摹仿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最早见于葱岭以西。[38]此种龛形在济南地区见于黄石崖、千佛崖、灵鹫山等处,亦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圆拱龛是一种上边为漫圆形状,另外三边与方形龛相同的龛形。龛例:龙洞西大洞外壁1号龛汝阳王□叔等造弥勒像(大魏天平四年[537])(参见图2-c);黄石崖第11号龛姚敬遵造像(大魏元象二年[539])(参见图1);千佛崖第1号龛南平长公主造像(大唐显庆二年[657])(参见图5);灵鹫山A处第11号龛李舍那造阿弥陀像(天宝十一载[752])(参见图7);东佛峪5号龛刘长清等弥勒像(开成二年[837])(参见图3)。
复杂圆拱形龛又可分为三种形式。
CⅠ式 龛例:千佛崖第50号龛赵王福造弥陀像(大唐显庆三年[658])(参见图5)。两圆拱形龛内部连通,而外部中央位置凿成一根立柱。
CⅡ式 龛例:千佛崖2号龛、44号龛等(皆无纪年)。圆拱形双连龛,顶部两弧相接,内部相通,中间无间隔(参见图5)。
CⅢ式 龛例:千佛崖34号龛、35号龛等(均无纪年)。两龛均以大圆拱形龛套小圆拱形龛,兹称其为双重圆拱形龛(参见图5)。
4.D型(尖拱形龛)
尖拱形龛系在圆拱形龛之上附加一尖拱龛楣而成(涌泉庵各龛只是在圆拱处直接出尖角而成桃尖状,上方不再另附尖楣,这种形式,应该是尖拱表龛的简化)。尖拱形龛在济南地区出现很少,只有唐代造像中的个别几个龛例。可分为三式。
DⅠ式 龛例:千佛崖7号龛(约为贞观十八年[644]以前造)。[39]尖拱形龛,侧有束腰立柱(参见图5)。
DⅡ式 龛例:千佛崖22号龛(年代不详)。该组造像上起第二排的左边两小龛系一尖拱形双连龛,龛侧无立柱,只在两龛之间龛楣尾部相连处刻一龙首(参见图5)。
DⅢ式 龛例:灵鹫山B处5号龛(唐代中期[40])同DⅠ式,但龛侧无立柱。
5.E型(人字披形尖顶龛)
可分二式。
EⅠ式 龛例:灵鹫山B处1号龛(唐代中期)。尖顶作人字披形,龛下方两侧有扶壁状附耳(参见图6)。
EⅡ式 龛例:灵鹫山B处8号龛(唐代中期)。无扶壁状附耳。
6.BD型(外方内尖拱形龛)
不分式。龛例:涌泉庵各龛(无纪年)。外部呈方形,方形之内又作尖拱形龛,两侧与外部方形重合。其尖拱部分是在圆拱处直接出尖角而形成尖桃形状(参见图11)。[41]
有关由图入史 李清泉自选集的文章
隋唐窟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外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各个宗派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充斥着当时大大小小的佛寺。隋代中小型窟龛以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为主,窟内正壁正中设一佛座,沿佛座两侧壁面多砌一圈低坛基,以安置胁造像,这种样式主要是受到了麦积山北周同类窟龛影响,代表性窟龛如24、37窟。......
2023-12-05
如庆阳北石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河南龙门等石窟寺中的礼拜窟多属于这种样式。敦煌莫高窟北区发掘成果表明,在北区窟龛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僧房窟。河北邯郸境内的南、北响堂山石窟。......
2023-12-05
李石根认为,法曲,始于隋,兴于唐,定型于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燕乐中有其独特风格的歌舞体裁形式。如今法曲亦未消亡,仍存活于西安鼓乐的坐乐演奏形式之中。[28]《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之一——行乐》[29]等四篇系列文章全面介绍了乐种的体裁形式。从其音乐形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所属社会阶层较高的体裁,性质与历史记载的大乐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说,念词是西安鼓乐中地域性较强的一种体裁。......
2023-11-23
北魏窟龛根据史书记载,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但目前究竟那些窟龛是后秦开凿,学术界还有很大争议。由于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本文权且将其归入北魏早期窟龛。北魏早期窟龛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一是利用天然崖面洞穴,略加以修饰,如位于中区西下部的57窟。这两种窟龛样式均来自洛阳地区,与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的窟龛形制基本相同,也反映出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2023-12-05
李素伯指出,《野草》是“作者个性和人生真实经验的表现,人间苦闷的象征”,有“希望幻灭的悲哀”和“黑而可怖的幻景”。屠格涅夫指出,在文学天才的身上,“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审问者”与“犯人”被置于截然对立互为矛盾的场合,双方各以全力参与争辩,思想、精神、情感的交锋在这一斗争过程中被激发到最尖锐的状态。......
2023-11-30
西魏窟龛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型仿殿堂窟的出现,稍早时期的殿堂窟主要体现在内部结构上,如开凿于西崖上部的135窟,俗称“天堂洞”,平面横长方形,平顶。这种殿堂窟样式对西魏大型窟龛影响很大,如麦积山东崖下部并列开凿的28、30窟在外观上也是如此,其窟内前室顶部甚至还有等距浮雕,并有三根竖向梁架。西魏小型窟多为平面横长方形或梯形,立面为圆拱顶敞口龛,龛内正壁筑一高佛座,两侧壁各砌一半圆形坛基,以安置造像。......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