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招魂礼仪,正是以这样一种二元论的灵魂观念为前提的。前文提到刘敦愿先生对马王堆帛画功能的理解——“招魂以复魄”以使死者入土为安[45]——似乎刚好能与此相吻合。据此估计,楚国很有可能就是汉代死后招魂习俗的滥觞地。在汉代,为已死之人招魂的事例也不少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汉高祖刘邦为其亡母招魂、光武帝刘秀为其亡姊招魂两例。......
2023-07-22
巫鸿先生早已注意到马王堆1号汉墓在早期中国丧葬艺术中的过渡性质,并且指出:“通过把马王堆1号汉墓的许多层次(从帛画到棺椁)联结为一个单一的图像,后来的设计者能够给来世一个连贯的解释。”[88]的确如此,如果我们能打破时间、地域和材料的疆界,联合考虑从马王堆西汉帛画到陕北墓门、四川石棺“天门”图像之间在基本功能和意义层面的前后联系性问题,进而带着观看马王堆非衣的这类视角,来反观汉代中原北方地区墓葬艺术中的那些熟悉的图像,我们的眼前便会豁然洞开。
当西汉中期砖室墓开始流行,洛阳地区最先以大型空心砖建造模仿屋宇建筑的两面坡式屋殿顶墓葬(图11)。在这类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砖室壁画墓中,[89]我们会发现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其一,墓中的壁画内容,其主体部分既没有画在垂直的四面墓壁上,也没有画在向两面坡斜的人字披上,而是集中画在墓顶中央连成长条状的脊顶板上,与马王堆帛画的摆放方式一样,画面朝下,只有少部分画面延续到与脊顶板相连的梯形山花或梯形隔梁上。其二,集中在墓室顶部的壁画,其表现题材,基本不出马王堆帛画的图像范畴,尤其与帛画中表现苍天部分的图像内容多所类似——正如贺西林先生所言,“其主题突出显示为引魂升天”[90]。如卜千秋墓、浅井头墓、烧沟61号墓等,皆于墓室顶部的东西两端绘日象、月象和伏羲、女娲以及游走于其间的龙虎、飞廉、羽人、瑞云等(图12)。其中,卜千秋墓壁画中还出现了分别乘龙驾凤、面朝着西王母所在方向的男女墓主人(图13);[91]而烧沟61号汉墓和偃师辛村的那座新莽墓,则在与墓顶相连的隔梁上表现出一个“天门”(可参见前文图20)。[92]如此,这类早期砖墓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和布局,岂不正如陈少丰和宫大中先生所分析的那样,看上去正像覆盖在马王堆漆棺上的那类T形非衣?[93]我们还注意到:在烧沟61号汉墓墓室后壁的上方,画工用白粉一连写下了“恐、恐、恐”三个隶体大字。这三个“恐”字,正与隔梁上的那个“天门”图像遥遥相对,是否也像《招魂》中的“往恐危身些”之类警示或恐吓语言那样,意在暗示死者的灵魂不要企图四处飞扬,天门就在他自己的墓中呢?
图11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主室内景(西汉)
图12 河南洛阳卜千秋墓主室墓顶壁画线描图
图13 卜千秋墓主室墓顶壁画中乘龙驾凤朝向西王母的墓主夫妇
图14 河南洛阳尹屯汉墓穹顶壁画二十八宿天象图(局部)(新莽)
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简要地回顾一下东汉时期的情况。西汉晚期以后,由于屋殿顶式墓葬逐步让位于新兴起的拱券顶墓和穹隆顶墓,卜千秋墓壁画的那种长卷式结构自然已不再适用于新的墓葬形制了,特别是穹隆顶墓的迅速流行,导致墓顶部分壁画很快发展成与盖天理论相适应的圆形天象图(图14);前期基本保持着空白的墓室四壁,此时也开始成为侍从、属吏、车马、庖厨、宴乐、百戏乃至坞壁庄园等新增壁画题材的表现场域,其表现内容几乎包括墓主人生前死后的各种方面。这样,在一个硕大的天象图的笼罩之下,整个墓葬也就变成了一个与苍穹浑然一体的微型宇宙、一个与天相接的来世之家。[94]所以,原本登天所要经过的天门,在这里已经显得不甚必要了;原本乘龙驾凤的墓主人形象,也渐渐脱离了天界,转移到墓室的后壁,或者去到了四壁当中的某个现实生活场景,而且也不再需要乘龙驾凤了。可是,无论装饰形式如何变化、表现内容如何丰富多样,此前的壁画题材仍在延续:那些圆形的天象图,其内部和外围,总是包含着表示阴阳的日象、月象和伏羲、女娲,以及神鸟瑞兽、青龙白虎、灵鹿天马、西王母与昆仑山、腾云驾鹤的羽人和仙人等,主题仍为天上、仙界与引魂升天(图15);而且,有些墓葬还在尝试于墓室之外的墓门上方表现“天门”——如潼关吊桥东汉杨氏墓群、敦煌佛爷庙湾133号西晋墓所见者(图16)。甚至,像笔者曾有专文讨论的那些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几乎所有的墓门都被装扮成一扇扇“天门”;[95]即便连前面提到的田鲂墓,其刻有招魂辞的中柱石所支撑的那道后室之门,也于两侧的门柱石上分别刻绘着伏羲、女娲等,于门楣石的中部刻绘正观看伎乐百戏表演的墓主人,墓主人的两旁还分别刻有日轮和月轮、西王母之仙庭以及骑鹿驾雁的羽人等,仿佛那里也是天的一道入口(图17)。
图15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汉墓穹顶壁画二十八宿天象图(局部)(西汉)
面对着这样的墓门装饰,再回想一下田鲂墓中的那段招魂辞,我们的脑海里总不免会浮现出马王堆汉墓中的那类非衣……
图16 甘肃敦煌佛爷庙湾133号西晋墓墓门照墙线描图
图17 陕西绥德四十里铺东汉田鲂墓后室入口画像
有关由图入史 李清泉自选集的文章
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招魂礼仪,正是以这样一种二元论的灵魂观念为前提的。前文提到刘敦愿先生对马王堆帛画功能的理解——“招魂以复魄”以使死者入土为安[45]——似乎刚好能与此相吻合。据此估计,楚国很有可能就是汉代死后招魂习俗的滥觞地。在汉代,为已死之人招魂的事例也不少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汉高祖刘邦为其亡母招魂、光武帝刘秀为其亡姊招魂两例。......
2023-07-22
历史放映1972年,考古人员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发掘出了色彩绚丽的帛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T形帛画的发现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马王堆乡,共有三座,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妻辛追、儿子利豨的家族墓。马王堆汉墓的墓主利苍,就是第三代长沙王吴回和第四代长沙王吴右的丞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升天图帛画红日中的乌鸦中国古代最早对日中神禽的称谓为乌、三足乌和赤乌,后来则叫金乌。......
2024-01-23
辛追被葬在长沙城外的马王堆,彩棺上盖着T型帛画,墓中放着数不清的陪葬品,但她仍旧是孤独的。T型帛画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因为古人的绘制浓墨重彩,底色为朱红、土红、暖褐,又搭配了石青、藤黄、白粉等,美感异常强烈。T型帛画呈“T”字型,看起来像一件带袖的衣服,但它并不是衣服,所以又叫“非衣”。......
2023-07-30
在电影的诸多类型中,魔幻电影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出一个超自然、超日常、充满法术奇迹的魔幻世界,魔幻电影的想象力得以更自由、更充分、更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28]此后的数十年中,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语汇的创新不断推动着魔幻电影的类型化进程。......
2023-08-07
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29件帛书,计12万余字。帛书内容涉及汉初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学术价值很高。帛书《周易》比今本多4000余字。帛书中有两种属于《春秋》类的佚书。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天文占星、古地图、相马经等古佚书。除上述帛书外,马王堆帛书中还有阴阳五行和行德类佚书。......
2023-08-20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美术新课程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2023-07-23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审美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而审美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高级成分。审美感知能力的感知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在形式的感知,另一个是对内在情感意义的感知。......
2023-07-23
据布迪厄自己考证,涂尔干与莫斯都使用过习性的概念。由此可见,习性既塑造了个体行为,又离不开集体基础。个体习性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35]由此可见,习性概念对于解释《圣经》汉译,特别是译者的翻译策略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层面而言,汉语世界固有的习性也必然参与了《圣经》汉译。存在于个体性情中的群体或者阶级的习性,在个体身上具体化为社会客观规则,对基督宗教而言,则具体化为基督宗教的规则。......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