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反恐怖主义法》第80条第2项之规定,和县公安局对违法持有暴恐音视频的周某某作出行政拘留12天的处罚决定。据悉,这是温州快递业依照《反恐怖主义法》开出的首张罚单。随后,温州邮政管理局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反恐怖主义法》第20条、第85条规定,对该快递公司处以15万元的行政罚款,同时对其法人代表、安全责任人、网点工作人员分别处以罚款1万元、1万元、2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
2023-07-28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时间和地点,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刑事诉讼作为一项追究刑事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活动,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那么,刑事诉讼活动中到底存在哪些矛盾呢?
(一)控辩双方的矛盾
控方指刑事诉讼中处于指控地位的一方,公诉案件中包括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自诉案件中指自诉人;辩方则指刑事诉讼中处于辩护地位的一方,包括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从哲学上来看,控诉和辩护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控方属于进攻的一方,辩方属于防守的一方。通过控辩双方进攻与防守的过程,查清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因此,刑事诉讼制度在设计的时候,既要保证不能放纵一个坏人,也不能错误追究一个好人。现行法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控诉和辩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众多规定,但在司法实务中,辩护一方的地位却屡屡遭受挑战,或者更确切地说,辩方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和落实。
《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其目的旨在增强辩护力度,但又同时作出相应限制,使得律师作为辩方的实际权利非常弱小。这些限制的存在导致控辩双方的力量从来没有平衡过,一般来说控方的权力优于辩方。比如说控方随时可找受害人、证人询问,但律师必须要经过检察院和法院的同意,才能向受害人、证人取证。一方面律师应有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公检法还用非法手段对律师进行阻碍。例如律师在侦查阶段根本没有取证的权利,甚至有时会见犯罪嫌疑人还要看办案警官的脸色,并且经常受到百般阻挠。
现实中,大量的刑事被告人无人辩护,侦查阶段聘请律师介入的案件寥寥无几;辩护律师被驱逐出庭的情况时有发生;正确的辩护意见不被采纳的屡见不鲜;律师在刑辩中涉嫌“伪证”受追诉的案件接连不断;控辩双方在庭审对抗中权利失衡。律师在刑事案件中无不慎之又慎,律师界出现了一部分律师成名之后不愿再接刑事案件的现象。
控辩双方本身即是一对矛盾体,立法本意和权利设置就在于使矛盾和对立在抗辩中寻求和得到统一,从而促使和形成公正、公平,最终由独立人——法官根据一定的司法原则以既定的标准为准绳,最终作出裁判。
(二)侦诉双方的矛盾
“侦”是指侦查机关,而“诉”是指公诉机关。作为国家在刑事诉讼中的两项重要权能,侦查权和公诉权都是犯罪的追缉者,社会秩序的保卫人,二者在此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和亲近性。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公诉权与侦查权之间存在的冲突。[22]两者的冲突或矛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对此决定不服,引起两者的冲突或矛盾。我国法律赋予了公安机关复议以及复核的权力。此时的公安机关有可能不服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毕竟其前期侦查的“成果”遭遇了程序阻却。
第二,检察机关认为应该立案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时,检察机关虽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公安机关却对检察机关的建议置之不理,或者给出多种理由而久拖不决。由于法律并未赋予检察机关相关的制裁措施来确保建议得到执行,导致检察机关对此往往无能为力。
第三,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所采取的退侦退查,需要重新获取证据、补充证据的要求通常也很难得到公安机关的实质性配合。检察机关要求退回补充侦查时,公安机关就可能敷衍了事,甚至寻找借口拒不补充侦查,引起双方相互推诿。
第四,法院开庭审判时,检察机关需要负责侦破案件和实施勘验、鉴定的公安人员出庭作证,公安机关拒不给予协助或支持。因为在我国目前的侦诉关系中侦查与起诉是分离的,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其工作即告终结,对此既无法律上的义务,也无职能上的要求。
(三)诉审双方的矛盾
“诉”指的是公诉人,即检察机关;“审”指的是审判机关,即法院。检察院与法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审判机关,承担着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职能。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共同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围绕着司法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行使和各自法律职能的发挥,两院之间却出现了一些非正常冲突,已经影响两院职能的正确发挥和职权的正确行使。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的矛盾。表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因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的分歧而引致的冲突。有时检法两院在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如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适用法律是否错误,程序是否违法等,从而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种分歧有时候直接反映在庭审中,有时反映在庭审结束后。
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有时两院确认的事实相同,但对案件性质的认定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罪和非罪中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案件而言,法院认为该程序是合法的,定罪是准确的,适用的法律是正确的,判刑是适当的。检察院却认为,刑事案件属于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或者宣告无罪不当或免于刑事处罚不当,或者严重违反刑事诉讼程序。
第二,检察院行使审判监督权时的矛盾。对于有些案件,检察院认为量刑畸轻或法院意图判决无罪的案件中,如果法院没有充足的理由,检察院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擎起“诉讼监督”大旗,向法院发出“纠违通知书”。而一些基层法院工作人员对诉讼监督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是检察机关“没事找事”“站着说话腰不疼”。于是,有的法院对检察机关的纠违通知,要么置之不理,不给予回复;要么非常轻慢地以写着“已收到”字样的便签形式回复;要么书面回复“已整改”,但实际上岿然不动。[23]
(四)公正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诉讼程序中充满公正与效率的矛盾。之所以出现如此矛盾,是因为二者从不同出发点作用于同一对象,效率着眼于速度和收益;而公正则着眼于过程和结果,矛盾自然产生。例如,人们期望通过细致、严谨的诉讼程序,合乎法律规定的实体裁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同时按部就班、严格依照程序进行的司法过程却很冗长,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降低了诉讼效率,在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程序效率的提高或多或少对公正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时为了保证尽快结案而忽视了证据的审查和判断,从而导致产生了冤假错案,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司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司法公正与效率有时是相互对立的,但通过一定的方法也可以实现二者的和谐相处。当然,司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公正与效率,二者总是在相互妥协中前进,在不同利益之间进行着价值的选择。
(五)事实调查认定与遵守法律程序的矛盾
诉讼法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刑事诉讼中所有的活动和行为,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还有辩护、鉴定和作证等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唯此方能保证法院最后裁判的结果是正确的,唯此方能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目的,唯此方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是,事实毕竟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必须依靠证据才能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因此刑事诉讼中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证据充分、确实时,才能对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证据不确实、不充分,则难以对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事实判断错误,则最终必然导致冤假错案。
但是,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活动并非随意进行的,而是受到诉讼法的限制和约束的。换言之,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即使收集到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是非法证据,应排除而不能采用。因此,事实调查认定与遵守法律程序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其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和认定刑事责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侦查人员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逼取口供,一是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是通过刑讯手段逼取的口供很多都是虚假的,近来曝光的很多案件,如赵作海案、呼格吉勒图案、佘祥林案、聂树斌案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上述矛盾是刑事诉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除了这些矛盾之外,还存在辩护律师与法院、公安机关与被害人、检察机关与证人等各种矛盾。这些矛盾的发生和存在,一方面推动着刑事诉讼活动的前进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诉讼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对于这些矛盾必须科学和合理地解决,方能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方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
有关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的文章
依照《反恐怖主义法》第80条第2项之规定,和县公安局对违法持有暴恐音视频的周某某作出行政拘留12天的处罚决定。据悉,这是温州快递业依照《反恐怖主义法》开出的首张罚单。随后,温州邮政管理局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反恐怖主义法》第20条、第85条规定,对该快递公司处以15万元的行政罚款,同时对其法人代表、安全责任人、网点工作人员分别处以罚款1万元、1万元、2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
2023-07-28
例释A为了迫使B停止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恐吓B说要烧B的房子。A犯有刑事恐吓。若恐吓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导致任何财产被烧毁,或造成可判处死刑或七年以下监禁的罪行,或归咎于妇女的不贞洁的,处七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507.通过匿名通信或采取预防措施隐瞒威胁者的姓名或居所,犯下刑事恐吓罪的,除前一条规定的刑罚外,处两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
2023-07-17
划分既遂和未遂的界限应以是否符合法定构成要件为标准。如果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应按《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作为爆炸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罚。至于爆炸罪的未遂,从立法精神来看,不存在实行终了的未遂。所以,行为人只要实施爆炸行为完毕,即使其主观认识错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发生爆炸的后果,行为人也是爆炸罪既遂。......
2023-08-15
订立合同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当中涉及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下面简单介绍订立合同时应当注意的法律实务问题。在起草合同之前,应明确拟签合同的真正目的。明确合同目的,有利于确定合同的名称和性质,有利于准确适用法律规则,有利于明确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一定要熟悉法律知识。例如,合同中若约定“一般保证”,其与“连带责任保证”的法律效力则完全不同。......
2023-07-25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都不能成为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而如果刑法没有对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某种滥用职权行为做出具体规定,也就不能定罪处罚。......
2023-08-15
法院审理判定刘某、王某甲、王某乙分别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4万元和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行为人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徐某、王某二人立即被采取强制措施,市公安局某分局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侦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构成犯罪的,要求销售数额在5万元以上。......
2023-08-15
第七节矛盾的分类问题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进行科学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方法论课题。按照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把敌与我、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成是不能结合的,这大概是大家都会同意的。因为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也是以承认“两个为主”为其基本理论依据的。在我看来,两个为主的矛盾分类方法值得研究的地方并不比前一种分类方法少,某些方面,要在理论上说得圆通难度也许更大。......
2023-11-28
201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以便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整理证据、厘清争议焦点,集中解决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从而确保开庭审理的连贯性,提升刑事审判效率。......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