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的表述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法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提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突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023-07-22
(一)卷宗移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卷宗移送主义是公诉案卷移送方式之一,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将起诉书连同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一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16]一般认为,在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的方式上,存在着两种制度模式:一是大陆法国家的“案卷移送主义”模式,二是英美法国家的“起诉书一本主义”模式。[17]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的方式上经历了三次改革。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案卷移送主义+实质审查”方式,即允许检察机关在起诉时将全部案卷移送法院。这是一种与大陆法国家案卷移送制度极为相似的起诉制度。但与此同时,法院在阅卷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必要的庭前调查核实证据工作。经过阅卷和庭外调查,法院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才可以正式启动法庭审理程序。
1996年刑事诉法的修改吸收了英美法系起诉状一本主义的合理内核,确立了“复印件主义+形式审查”的方式,即检察机关起诉时只能向法院移送“证人名单”“证据目录”和“主要证据的复印件、照片”,而对于其他证据材料,则只能由检察官当庭予以出示和宣读,并接受辩护方的质证和法庭的当庭调查。至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尽管没有引进起诉时一本主义的起诉方式,却对检察机关移送法庭的案卷范围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恢复了1979年全案移送的方式,与此同时,保留了1996年的形式审查,形成了“案卷移送主义+形式审查”方式,即允许检察机关在起诉时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法院,并没有恢复庭前实质审查程序。根据这部法律,法官在开庭前不得就公诉方的证据进行庭外调查核实工作,也不得在开庭前对案件是否达到法定证明标准进行审查。法官在全面阅卷的基础上,“对于起诉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就可以决定开庭审判。
(二)卷宗移送主义的危害
刑事诉法学无疑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我们研究的最终归结点都是公正与效率。从宏观上看,公正与效率基本上统一于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案卷移送制度自从规定于《刑事诉讼法》之后,我们发现许多问题影响了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因此卷宗移送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也应立足于公正与效率这两个目标,在整体设计上应当以阻断法官预断、实现司法公正为核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刑事诉讼制度人权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司法实务中的卷宗移送主义则与此目标相背离。
第一,案卷移送主义最明显的缺点导致法官庭审流于形式,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因为在卷宗移送主义背景下,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往往不是建立在法庭审判阶段调查的证据、查清的事实之上,而是建立在侦查和起诉阶段制作的书面卷宗之上。[18]对于审判人员来说,既然有了检察院起诉时移送的全部案卷、证据材料,那么法官们就会在庭审之前或者之后不由自主地阅读卷宗、查看证据材料。这样就导致法官在庭审程序中心不在焉地听审案件,也不会认真地、冷静地思考、分析案件,正确地判断控辩双方在庭审中的控诉和辩护。如此一来,即使有些证据是虚假的,抑或非法取得的,由于法庭审判失去了基本的审查功能,极有可能发现不了。而最后法官又采用这些虚假的或非法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的话,造成冤假错案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第二,卷宗移送主义容易导致法官先入为主,违背了法官的职责和身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有一种前定的或曰固有的法律文化理念——司法是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们寻求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官不但是法律及其精神的宣誓者,更是公平和正义的化身。所以,在英美法系的诉讼观念中,最好的法官应该是消极、被动的、中立的。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案卷移送主义的实行,法官在庭审之前或之后已经阅读了案卷材料和证据。在这种情形下,法官在庭审之前就会形成对案件的预断,当被告人或其辩护人在法庭上对犯罪行为进行辩护时,法官必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辩护,从而影响辩护的效果,以致丧失了对被告人应有的公平和公正。
第三,卷宗移送主义导致法庭审判程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法庭审判的功能主要是对控辩双方所提交的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从而排除无效的证据,保留有效的证据,以查明案件事实。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卷宗移送主义,不管是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案卷移送主义+实质审查”方式,还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卷移送主义+形式审查”方式,都会造成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的公诉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这种审查往往是“徒有虚名”。
虽然根据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复印件主义+形式审查”的方式,但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因为1998年“六部委”通过了带有立法解释性质的规范文件,允许检察机关在法院开庭审理结束后三日内移送全部案卷材料,这就使得法官在庭后有机会查阅公诉方的全部案卷材料。而对庭审后全面查阅公诉方案卷的强烈期待,又导致法官不去真正关注法庭审理过程,而将实质的“事实认定”放置在法庭审理后进行,这反过来又架空了法庭审理过程。
有关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的文章
最初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的表述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法治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提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战略目标,进一步突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023-07-22
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存在一种张力关系,立法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而司法机关的职责是适用法律。对审判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在司法实务中出现权力的滥用,导致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严重损害。再次,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四是坚持人民司法的路线。......
2023-07-22
检察机关在审查核实非法取证行为前,应当及时将审查核实情况通知办案机关即侦查机关,并要求侦查机关对“非法取证行为”进行说明并附带必要的材料。侦查机关在收到检察机关的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讯问录音录像资料或者讯问见证人签署的情况说明资料一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核实。侦查人员惮于法律责任的追究,则不敢任意实施非法取证行为。......
2023-07-22
因为本章只讨论在审查起诉阶段移送证据的审核核实,所以人民检察院的公诉部门是对侦查机关是否存在非法取证行为进行审查核实的主体部门。经过审查核实后,人民检察院认定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该证据要被排除,不得作为报请逮捕、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提起公诉的依据。......
2023-07-22
于其间,理想主义的困境一以贯之。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皆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面临困境能勇敢地面对。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主义困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具体而言,表现在对理想主义困境的超越。来自业界的认可证明索尔金已然走出理想主义困境,他开始对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某种程度上而言,特朗普的上台,让理想主义者索尔金再次进入困境。......
2023-08-12
最后是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把国家垄断资本推向体系化和成熟。一是国家垄断资本的企业体系。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增加迅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突出,影响巨大。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年升高,是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结果。这说明,欧洲国家垄断资本的财政体系空前庞大,已把半数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纳入国家直接支配体系内。......
2023-11-27
意识形态型恐怖主义犯罪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到来,冷战思维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政治思维方式。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绑架、劫机、暗杀等现代恐怖主义手段开始大量出现,而目标大多与冷战的当事国相关。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美苏两国关系的改善,意识形态领域的恐怖主义开始衰退。民族、宗教恐怖主义犯罪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宗教的矛盾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的掩盖下不断积蓄力量,但仍未成为主要的国际恐怖主义形式。......
2023-07-28
由此导致诉讼监督职能的弱化,从而限制了非法证据调查核实行为的开展。法律虽然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核实的职责,但没有规定相应的配套协作机制。例如,我国当前法律文本对刑讯逼供的定义是通过非法方法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难以忍受疼痛或者痛苦。......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