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创新之处:深度探讨9.2单位模式的研究

创新之处:深度探讨9.2单位模式的研究

【摘要】:2)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进行了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的划分研究根据单位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发展过程分为单位模式阶段和去单位模式阶段。后者是单位模式逐步退出的阶段,对应于中国城市的市场化转型过程。去单位模式下,中国城市演绎了计划机制退出与市场机制进入的双向互动过程。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在对已有中国城市研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通过质性方法对历史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形成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演进的整体性理解,并得到了对未来发展的部分启示。其主要创新点包括:

1)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

与大部分单位视角的中国城市研究不同,这里的分析运用结构主义作为方法论展开分析,旨在发现发展模式选择、制度安排及空间表达背后的逻辑及机理。在模式的选择方面,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分析其选择的约束条件和其中蕴含的理性成分。在制度方面,将分析内容从具体安排扩展到知识体系,分析制度形成的动因与指向,同时阐述了不同具体制度安排之间的互动关系。空间方面运用空间生产和资本循环等理论,分析了空间现象背后的生产机制,解读了社会空间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

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在城市发展模式演进及制度和空间解析方面得到了独特的理解。通过分析,发现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演进背后从建立政权到尝试调整、从解决物质短缺到发展提升的总体性过程。制度方面,发现了从实践到效果反思、再到知识体系调整和再实践及再反思的运行逻辑。空间方面,发现了不同阶段的空间属性、空间生产的独特模式以及相应的物质及社会空间表现。

2)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进行了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的划分

研究根据单位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发展过程分为单位模式阶段和去单位模式阶段。前者是单位模式迅速形成直至成熟的阶段,对应于中国城市发展的计划经济时期。后者是单位模式逐步退出的阶段,对应于中国城市的市场化转型过程。这种划分方法着眼于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单位,更加关注了中国城市的独特性,同时两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阶段性与前后的延续性。

通过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的划分,发现了不同模式下中国城市的独特特点。单位模式下,全能型政府通过单位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无论是生产组织还是社会基层治理以及居民生活都是这一总体性安排的结果。去单位模式下,中国城市演绎了计划机制退出与市场机制进入的双向互动过程。

3)从制度和空间两个维度解析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

研究从制度和空间两个维度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打开,深入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结构性因素及其相应的空间和社会表征。制度方面,从制度的深层的知识体系和表层的制度安排展开,后者进一步分为生产制度和消费制度,并关注了两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体系性的观察。空间方面,从空间属性及对应的物质及社会空间表现展开,从而丰富了对城市发展模式空间表征的理解。

通过分析,发现了中国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制度和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政府集中有限资源推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而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是计划机制退出与市场机制增长的双向变革过程。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是政府通过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的空间表征,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是交换价值主导的生产与生活各自再组织的空间表征。

4)从宏观层面阐释了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演进逻辑及未来以人为本的转向

研究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分析不是局限在将来时,而是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置于中国现代化的长周期历史中进行考察。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遭遇总体性危机、重建政治共同体、理想发展模式尝试、调整发展模式解决物质匮乏等阶段,未来是发展质量提升和注重社会效应的阶段,而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指导理念。

通过这种长周期的分析,不仅发现了不同模式形成背后的选择逻辑,更重要的在于发现了不同模式的优点与缺陷,从而明确了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借鉴的合理性理念和应努力避免的问题。对空间组织的转变而言,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将实现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的空间安排向以生活为中心的空间转变,通过居住小区、城市社区、通勤空间、扩展空间和城市空间等差异化的尺度实现相应的功能。